應用膜工藝處理淮河水
更新時間:2009-07-03 17:31
來源:
作者:
閱讀:1824
采用混凝和超濾膜聯用的處理工藝對淮河水進行了中試試驗。試驗結果表明,膜處理的濁度和COD均優于同期的自來水,對處理過程進行的有機物分子量分布的測定分析表明,膜能去除小分子量的非UV254類的有機物。試驗期間,膜壓差沒有上升,表明所采用的預處理是成功的。
表1試驗期間的淮河水的主要水質指標
水質指標 | 變化范圍 | 平均值 |
水溫(℃) | 13.7~22.9 | 15.6 |
pH | 7.3~7.7 |
7.5 |
濁度(NTU) | 40~104 | 60 |
COD‰(mg/L) | 3.6~5.36 | 4.3 |
試驗期間的淮河水(淮南段)的主要水質指標和有機物的分子量分布上所示。
處理工藝流程
![]() |
選擇混凝+砂濾+超濾膜作為中試處理工藝。各處理單元的作用為,混凝:將水中的大部分的懸浮固體和部分有機物通過混凝形成微絮凝體:砂濾:截留混凝形成的微絮凝體,去除水中大部分的懸浮固體和大分子有機物,提高膜通量;超濾膜:截留水中微小的絮凝體,去除水中殘留的懸浮固體和有機物,進一步提高水質。
試驗用膜采用日本東麗公司提供的中空纖維超濾膜,膜材質為聚丙烯腈,孔徑0.01μm,截留分子量為l0萬。膜組件的過濾面積為12m2。過濾方式采用終端過濾,試驗的膜通量采用lm3/m2 d。
原水由原水箱通過泵進入砂濾柱,混凝劑由計量泵注入原水。混凝劑采用堿式氯化鋁。投加了混凝劑的原水由下而上通過整個砂層,出水進入中間水箱,再由泵進入膜組件,膜過濾水進入出水箱。為了防止微生物在膜表面繁殖,在過濾結束前5min,計量泵自動將次氯酸鈉注入膜組件,投加量為2~3mg/L。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