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景區污水處理設備趕制
![]() |
人氣:1559 發布時間:2018-08-30 13:45 關鍵詞: 濟源景區污水處理設備 濟源景區污水處理廠家 產品型號:lytt 應用領域:水處理 產品價格:69800 |
人工濕地用于各種污水處理,具有效率高LYHLYHwefa、能耗低、投資低及運行管理水平要求不高等優點,是城鎮污水處理較經濟合理的工程技術。同時,由于磷是各種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因素乃至限制因素,所以污水除磷對于控制水體富營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研究人工濕地系統中污水磷的處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應用價值[1-4]。
1 材料與方法
1.1 人工濕地簡介
垂直流人工濕地位于中國東南部的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鎮(29?53 N,122?23 E),主要用于處理朱家尖南沙風景區的賓館、餐館與當地居民等生活污水,人工濕地面積約3000 m2 (人工濕地的垂直結構見圖1)。
生活污水通過布水管均勻流入下行池,向下滲透,經下行池底部自行流入上行池底部,并向上經過上行池的沙層,隨后通過集水管收集,再由出水管流入集水池,由水泵抽取排到出水儲存池中。因而,流入人工濕地的污水實際上經過了2次(下行池和上行池)的處理。另外,該人工濕地系統采用全天自動間歇式注水,正常運行條件下,該系統處理污水的規模約為2000 m3/d。
2007年4月,將選定的16種濕地植物繁殖體移植到人工濕地中,種植密度為10株/m2。在夏季生長中,用手工去除入侵的植物物種,且在生長季末(9~10月)人工收割所有植物的地上部分(地面10 cm以上)。所有小區中移植的物種數分別為1、2、4、8或16種,且大部分植物的成年植株高度在14 m。
1.2 水樣采集及測定
用于水質無機磷測定的水樣均采自人工濕地的總進水口和總出水口,每月測定1次,時間為2011年3月~12月,主要測定的水質指標為磷酸鹽,測定方法采用國標方法[5]。
在10個月的研究期間,人工濕地中入水與出水水質與處理效率詳見圖2。其中,磷酸鹽的入水濃度平均值為6.16±1.26(平均值±SE,mg/L),出水平均值為4.34±0.89(平均值±SE,mg/L),磷酸鹽處理效率平均達到32.22 %±5.80 %(平均值±SE)。研究表明,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能有效去除風景區生活污水中的磷酸鹽,而且出水水質基本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Ⅲ類水質標準值(GB 18918-2002)。
人工濕地系統的除磷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的生物作用以及本身基質填料的過濾吸附沉降作用[1-4]。朱家尖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對風景區生活污水中磷酸鹽的去除效率在2011年3月12月要比20072008年的顯著低得多[6],主要是由于人工濕地中植物經過4年的競爭與演潛,許多試驗區塊中的植物已被優勢種(如蘆竹)或入侵種(如加拿大一枝黃花)取代,這樣人工濕地中植物多樣性也由此下降,因而人工濕地對污水中磷酸鹽的處理效果也因此降低[6]。
植物生長在9月底達到高峰,所以植物生長對磷的需求大,且植物開花結果也需要大量的磷,因而9月的磷酸鹽去除率較高[7-8]。然而,9月底植物收割以后,植物對磷的去除貢獻也隨之顯著下降,這樣10月12月污水磷的去除率也顯著下降。另外,7月份以后入水與出水中的磷酸鹽含量顯著增加,就可主要由于風景區的游客人數隨著暑假的開始不斷增加,生活污水中的磷酸鹽含量也隨之增加。因而文章的研究表明了人工濕地除磷的效果受到季節和溫度影響較大。
針對我國城市景區湖泊富營養化和垃圾污染嚴重,傳統景區水域清理存在各種不足等問題,設計研發多功能水域清理船滅殺藍藻和清理垃圾,恢復景區湖泊生態環境。結合景區湖泊污染實際狀況,提出把臭氧滅殺藍藻應用于景區湖泊清理的新概念,研發一艘可無線遙控、集打撈垃圾、過濾小型懸浮微粒和滅殺藍藻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水域清理船。通過無線遙控多功能水域清理船,能全面清理湖面垃圾,過濾小型懸浮微粒,臭氧滅殺率能達到90%以上。利用多功能水域清理船能維護景區小湖泊生態環境,在各類景觀水體和小型湖泊的污染治理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節能環保是當今社會主題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不但對居住小區的硬件設施要求智能化,而且對整個居住小區的外部人文景觀、綠化和自然環境也是越來越嚴格,水景作為現在住宅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環境狀況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然而,由于居住小區內的水體多為封閉水域,一般具有水域面積小、易污染、水環境容量小、水體自凈能力低等特點,水體容易污染和富營養化,對景區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
我國自古就有傍水而居的習慣,古人認為,水能養性和陶冶情操。但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集中和城鎮化規模龐大,我國湖泊的水文狀況不容樂觀。2008年,據中國水網報告:“我國主要湖泊八成受到污染”,同時指出當前我國湖泊富營養化問題十分突出,湖泊富營養化導致湖泊水體透明度降低,水生態系統發生退化,沉水植物消失,而代之以浮游植物藍藻大肆繁殖使水質惡化。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金相燦教授說:“我國一共有2400多個湖泊,跟我們日常生活比較接近的四五十個湖泊當中,大約有80%以上湖泊問題較多。從我國這幾十個人口密集區的湖泊看,五大湖以及城市湖泊,基本都處在中富營養與富營養化狀態,一些中型湖泊也處于富營養的狀態。”同時,本項目調研廣州部分景區湖泊的情況中發現,大多數都處于中等富營養化,少數處于輕度富營養化。
總的來說,無論是自然的中小型湖泊或景區的湖泊,我國已成為富營養化湖泊的重災區,解決小湖泊污染問題刻不容緩。
我國每年都會投入巨額資金治理水體污染,努力恢復湖泊生態環境和提高景觀質量。目前景區水體凈化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機械過濾、疏浚底泥、水位調節、超聲波等方法,這些方法效果明顯,但不易普及,難以大規模實施。目前我國治理景區小湖泊污染主要有3種方法:傳統人工打撈、化學劑除藻和引入新水換臭水。
(1)傳統人工打撈。人工打撈具有方便、簡單和成本低等特點,目前我國對于小型湖泊的污染(特別是城市住宅區的小湖泊)主要采取人工打撈(包括采用打撈船打撈)。人工打撈清理可以迅速打撈大型垃圾,使湖面保持相對清潔。雖然如此,傳統人工打撈清理存在的一個主要缺點是對水中懸浮的垃圾微粒和活藍藻是作用不明顯。采用人工打撈以后,雖然湖面的大型垃圾被清理掉而變得干凈,但是由于藍藻和水中懸浮微粒繼續存在,水體的生態環境還會繼續惡化,水體也會發臭發黑。
(2)化學劑除藻。殺藻劑在不同的PH值范圍內均有很好的殺菌滅藻能力,能有效地抑制藻類繁殖和粘泥增長,并有分散和滲透作用,能滲透并去除粘泥和剝離附著的藻類,傳統的殺藻劑有銅、明礬、石灰和漂白粉等。不過殺藻劑使用時一定要謹慎,因為某些殺藻劑融入水中會影響水體質量,甚至殺死水中生物,甚至造成水體的二次污染。
(3)引入新水換臭水。對于某些湖泊采用傳統的人工打撈或化學劑除藻效果不理想和水體已經嚴重發黑發臭的情況下,為凈化環境,水文管理者往往會通過把湖泊中的臭水排走,然后引進新水去改善湖泊的水文。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即刻改善湖泊環境,但是由于被排走的臭水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同時湖中原來存在的藍藻污染繼續存在,所以在當今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的社會,這種換水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雖然我國對于景區水體凈化方法眾多,并且從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角度去處理污染水體。但是由于傳統的方法存在各種不足,要么處理效果不理想,要么難于推廣,同時對藍藻的處理作用也不盡人意。正因如此,本項目通過認真調研,創新性把臭氧滅菌應用于藍藻清理,設計研發出多功能水域清理船。
1 材料與方法
1.1 人工濕地簡介
垂直流人工濕地位于中國東南部的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鎮(29?53 N,122?23 E),主要用于處理朱家尖南沙風景區的賓館、餐館與當地居民等生活污水,人工濕地面積約3000 m2 (人工濕地的垂直結構見圖1)。
生活污水通過布水管均勻流入下行池,向下滲透,經下行池底部自行流入上行池底部,并向上經過上行池的沙層,隨后通過集水管收集,再由出水管流入集水池,由水泵抽取排到出水儲存池中。因而,流入人工濕地的污水實際上經過了2次(下行池和上行池)的處理。另外,該人工濕地系統采用全天自動間歇式注水,正常運行條件下,該系統處理污水的規模約為2000 m3/d。
2007年4月,將選定的16種濕地植物繁殖體移植到人工濕地中,種植密度為10株/m2。在夏季生長中,用手工去除入侵的植物物種,且在生長季末(9~10月)人工收割所有植物的地上部分(地面10 cm以上)。所有小區中移植的物種數分別為1、2、4、8或16種,且大部分植物的成年植株高度在14 m。
1.2 水樣采集及測定
用于水質無機磷測定的水樣均采自人工濕地的總進水口和總出水口,每月測定1次,時間為2011年3月~12月,主要測定的水質指標為磷酸鹽,測定方法采用國標方法[5]。
在10個月的研究期間,人工濕地中入水與出水水質與處理效率詳見圖2。其中,磷酸鹽的入水濃度平均值為6.16±1.26(平均值±SE,mg/L),出水平均值為4.34±0.89(平均值±SE,mg/L),磷酸鹽處理效率平均達到32.22 %±5.80 %(平均值±SE)。研究表明,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能有效去除風景區生活污水中的磷酸鹽,而且出水水質基本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Ⅲ類水質標準值(GB 18918-2002)。
人工濕地系統的除磷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的生物作用以及本身基質填料的過濾吸附沉降作用[1-4]。朱家尖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對風景區生活污水中磷酸鹽的去除效率在2011年3月12月要比20072008年的顯著低得多[6],主要是由于人工濕地中植物經過4年的競爭與演潛,許多試驗區塊中的植物已被優勢種(如蘆竹)或入侵種(如加拿大一枝黃花)取代,這樣人工濕地中植物多樣性也由此下降,因而人工濕地對污水中磷酸鹽的處理效果也因此降低[6]。
植物生長在9月底達到高峰,所以植物生長對磷的需求大,且植物開花結果也需要大量的磷,因而9月的磷酸鹽去除率較高[7-8]。然而,9月底植物收割以后,植物對磷的去除貢獻也隨之顯著下降,這樣10月12月污水磷的去除率也顯著下降。另外,7月份以后入水與出水中的磷酸鹽含量顯著增加,就可主要由于風景區的游客人數隨著暑假的開始不斷增加,生活污水中的磷酸鹽含量也隨之增加。因而文章的研究表明了人工濕地除磷的效果受到季節和溫度影響較大。
針對我國城市景區湖泊富營養化和垃圾污染嚴重,傳統景區水域清理存在各種不足等問題,設計研發多功能水域清理船滅殺藍藻和清理垃圾,恢復景區湖泊生態環境。結合景區湖泊污染實際狀況,提出把臭氧滅殺藍藻應用于景區湖泊清理的新概念,研發一艘可無線遙控、集打撈垃圾、過濾小型懸浮微粒和滅殺藍藻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水域清理船。通過無線遙控多功能水域清理船,能全面清理湖面垃圾,過濾小型懸浮微粒,臭氧滅殺率能達到90%以上。利用多功能水域清理船能維護景區小湖泊生態環境,在各類景觀水體和小型湖泊的污染治理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節能環保是當今社會主題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不但對居住小區的硬件設施要求智能化,而且對整個居住小區的外部人文景觀、綠化和自然環境也是越來越嚴格,水景作為現在住宅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環境狀況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然而,由于居住小區內的水體多為封閉水域,一般具有水域面積小、易污染、水環境容量小、水體自凈能力低等特點,水體容易污染和富營養化,對景區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
我國自古就有傍水而居的習慣,古人認為,水能養性和陶冶情操。但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集中和城鎮化規模龐大,我國湖泊的水文狀況不容樂觀。2008年,據中國水網報告:“我國主要湖泊八成受到污染”,同時指出當前我國湖泊富營養化問題十分突出,湖泊富營養化導致湖泊水體透明度降低,水生態系統發生退化,沉水植物消失,而代之以浮游植物藍藻大肆繁殖使水質惡化。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金相燦教授說:“我國一共有2400多個湖泊,跟我們日常生活比較接近的四五十個湖泊當中,大約有80%以上湖泊問題較多。從我國這幾十個人口密集區的湖泊看,五大湖以及城市湖泊,基本都處在中富營養與富營養化狀態,一些中型湖泊也處于富營養的狀態。”同時,本項目調研廣州部分景區湖泊的情況中發現,大多數都處于中等富營養化,少數處于輕度富營養化。
總的來說,無論是自然的中小型湖泊或景區的湖泊,我國已成為富營養化湖泊的重災區,解決小湖泊污染問題刻不容緩。
我國每年都會投入巨額資金治理水體污染,努力恢復湖泊生態環境和提高景觀質量。目前景區水體凈化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機械過濾、疏浚底泥、水位調節、超聲波等方法,這些方法效果明顯,但不易普及,難以大規模實施。目前我國治理景區小湖泊污染主要有3種方法:傳統人工打撈、化學劑除藻和引入新水換臭水。
(1)傳統人工打撈。人工打撈具有方便、簡單和成本低等特點,目前我國對于小型湖泊的污染(特別是城市住宅區的小湖泊)主要采取人工打撈(包括采用打撈船打撈)。人工打撈清理可以迅速打撈大型垃圾,使湖面保持相對清潔。雖然如此,傳統人工打撈清理存在的一個主要缺點是對水中懸浮的垃圾微粒和活藍藻是作用不明顯。采用人工打撈以后,雖然湖面的大型垃圾被清理掉而變得干凈,但是由于藍藻和水中懸浮微粒繼續存在,水體的生態環境還會繼續惡化,水體也會發臭發黑。
(2)化學劑除藻。殺藻劑在不同的PH值范圍內均有很好的殺菌滅藻能力,能有效地抑制藻類繁殖和粘泥增長,并有分散和滲透作用,能滲透并去除粘泥和剝離附著的藻類,傳統的殺藻劑有銅、明礬、石灰和漂白粉等。不過殺藻劑使用時一定要謹慎,因為某些殺藻劑融入水中會影響水體質量,甚至殺死水中生物,甚至造成水體的二次污染。
(3)引入新水換臭水。對于某些湖泊采用傳統的人工打撈或化學劑除藻效果不理想和水體已經嚴重發黑發臭的情況下,為凈化環境,水文管理者往往會通過把湖泊中的臭水排走,然后引進新水去改善湖泊的水文。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即刻改善湖泊環境,但是由于被排走的臭水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同時湖中原來存在的藍藻污染繼續存在,所以在當今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的社會,這種換水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雖然我國對于景區水體凈化方法眾多,并且從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角度去處理污染水體。但是由于傳統的方法存在各種不足,要么處理效果不理想,要么難于推廣,同時對藍藻的處理作用也不盡人意。正因如此,本項目通過認真調研,創新性把臭氧滅菌應用于藍藻清理,設計研發出多功能水域清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