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藍藻生物治理,你準備好了嗎?
來源:北京邦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閱讀:1805 更新時間:2012-04-06 14:06藍藻(lanzao)即藍藻門,又稱藍綠藻。是一門最原始、最古老的藻類植物。
藍藻此起彼伏引發危機
太湖藍藻不僅在無錫引發了水危機,也引起太湖流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在東太湖蘇州水域,藍藻暴發還導致了大量魚類死亡。
太湖藍藻的暴發似乎只是一根引線。隨后,巢湖、滇池、長春等其他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出現藍藻水華污染。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衛星監測發現,2007年6月中旬,巢湖西北部藍藻覆蓋范圍達280平方公里,岸邊湖水大部分呈綠色,嚴重區域湖水呈粘稠狀。
雖然巢湖、滇池等地的藍藻污染沒有造成飲水危機,但是藍藻污染所造成的水質惡化、水體缺氧以及對人畜潛在的毒素傷害等仍不容忽視。并且,藍藻污染危機也再次刺激了社會的環保神經。
根源在于水體嚴重富營養化
藍藻治理要如何進行
“藍藻暴發只是表面現象,并不是藍藻把太湖弄臟了,實際上是人把太湖弄臟了。”
藍藻水華來源于水體污染,是大量的不加控制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導致了水體嚴重污染。由于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硫等營養元素,它們與水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如果水體不流動,再加上適宜的溫度,就會造成藍藻暴發。
面對藍藻,人們想到的治理措施更多的是技術上的。
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太湖流域的農民所采用的方法,把藍藻打撈出來,用來漚肥,哪里土地貧瘠,就把它上到哪里。有農業專家認為,藍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而氮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特別是藍藻內含氮量高達10%左右,含磷量也近1%。1立方米藍藻可生產4公斤氮,相當于8公斤尿素,尤其是打撈藍藻能有效地減少湖水中的氮和磷的含量,其社會效益和環境
效益十分顯著。但是由于無法突破打撈困難的瓶頸,這種方法難以應對大規模的藍藻暴發。
1998年,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在黏土除藻方面取得了一項專利,黏土除藻技術的研究被列入了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以及“百人計劃”等項目,受到廣泛關注。
但是有關專家認為,除了以往多次實地除藻失敗的記錄以外,黏土技術本身不能防止藻類的再次泛起和底泥二次污染,導致這種技術在淡水湖泊中難以被廣泛使用。并且,黏土改性技術將藻華轉入水底后,由于腐爛或泛起而釋放出的氮、磷等,還會重新返回到水體。當大量的黏土投入下去,將藻華帶入水底,在海洋中這種泛起的現象不明顯,但到了淡水湖泊中,在風的助力下,很容易泛起。泛起問題不解決,就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了。
近幾年來,研究人員沿著技術主義的路線繼續前行,進一步發展了黏土改性技術,研制出化學“固磷”的方法,并且開發了以生物防止法、生物浮床法、微生物菌除藻法、高強磁滅藻法、工程疏浚法等為代表的多種技術與方法。但是,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專家告訴記者,上述治理方法都是在末端上治理,是治標不治本的“下策”。滇池污染花費巨資卻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就說明了人工治理措施都是非常局限的。
用機械挖掘底泥的方法從理論上是可以根治湖泊藍藻污染,但這種方法是要將全湖淤泥全部挖走。顯然這種方法是不能在太湖和滇池這樣的大型湖泊實施,其所要花費的巨額資金是任何政府部門都難以承受的。此前,武漢東湖中的一個水果湖,面積只有0.14平方公里,挖走全部淤泥就花費了2000萬元。由此可見,這種方法并不現實。
隨著時間的推移,藍藻暴發每況愈下,技術的創新,環保意識的加強,不斷涌現了更多的藍藻治理技術——藍藻生物治理技術,
北京邦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特有的生物抑藻技術治理藍藻(水華),主要是在通過微生物制劑抑藻的同時,運用生物技術改善水質,消耗水體的富營養物質、切斷藻類的營養元,從而達到從根本上治理水華的目的。
我公司特有的生物抑藻劑具有以下特性:
高效抑藻:抑藻能力很強。實驗條件下該生物抑藻劑對純培養的單細胞藻類具有99%的殺滅抑制效果。
適應性強:對原水中的pH值、SS、溫度等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同時可與離子型、非離子型等絕大數制劑配合使用,具有協同增效作用。
綠色環保、生物降解性極佳,生物抑藻劑與水體中銨態氮經過光轉化過程分解為直鏈狀氨基酸化合物(生物抑藻劑在水體中存在藻類時,會先與水體中的藻類結合后進行光轉化過程,這主要是與藻類細胞中的游離基、堿基相結合),再經過一系列的脫烷基、脫胺基反應,最終轉化為硝態氮、二氧化碳和水。不會帶來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