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
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當今,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在為人類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由于人們忽視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而導致了水源、土壤的污染,破壞了自然景觀和植被,誘發了一系列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問題。研究和分析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及分布特點、危害現狀,提出防治對策及建議,對有效遏制礦山環境污染,防止礦山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保護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減少礦山開發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和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損失,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建國50多年以來,我國采礦業得到了極大發展.特別是近30年來發展尤為迅猛。據統計,目前,全國已建成國有礦山1萬多座,集體礦山15萬多個,個體及其他經濟成分采礦點13萬多個;全國從事礦產資源開發的礦業職工達2100多萬人。隨著礦業的發展,已新建成300多座礦業城市。但是礦產資源的開發,特別是不合理地開發、利用,已對礦山及其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并誘發多種地質災害,不僅威脅到人民生命安全,而且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一、礦山生態環境問題
人類開展礦業活動對礦山生態環境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環境污染、生態資源破壞、地質災害三大類。
1、環境污染
(1)礦山及其選、冶部門直接排放的廢氣、粉塵及廢渣的排放引起大氣污染和酸雨,其中以硫化工和煤炭行業最嚴重。據資料統計,如煤炭采礦行業中工業廢氣排放量達3954.3億立方米/年/年,其中有害物排放量為73.13萬噸/年,多為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礦山地區大氣環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通常煉1噸硫磺需排放l萬立方米/年,有害氣體,其含二氧化硫、硫化氫折l.8 噸,并產生大量廢水及汞、砷、鎘等有害物質。我國西南地區前幾年的土法煉鋅的生產方式,產生大量廢氣、廢渣,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公害。采礦的放射性污染,當然首先考慮鈾礦在開采和運移過程中,除鈾礦石本身外,伴隨生產所產生的坑道廢水、廢礦石、礦井廢氣和一些器材等物被放射性所污染,它們所產生的射線特別有害于人體和環境;其次是金屬礦山,甚至是煤礦山有些礦石中或多或少也含有放射性物質。如個舊錫礦中含有鈾放射性物質。
(2)我國礦業活動產生的廢水主要包括礦坑水,選礦、冶煉廢水及尾礦池水等。其中煤礦、各種金屬、非金屬礦業的廢水以酸性為主,并多含大量重金屬及有毒、有害元素(如銅、鉛、鋅、砷、鎘、六價鉻、汞、氰化物)以及懸浮物等;眾多廢水未經達標處理就任意排放,甚至直接排入地表水體中,使土壤或地表水體受到污染,如云南省易門礦務局木奔銅選廠自投產以來,尾礦污水、污泥源源不斷排人綠汁江,造成排污口以下130 km的江段嚴重污染.Cu、Mn、懸浮物等指標已超過GB3838--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V類水質標準,嚴重影響了綠汁江沿岸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
(3)礦山尾礦,尤其是浮選尾礦,其中殘留的選礦藥劑有氯化物、氰化物、硫化物、松油、有機絮凝劑、表面活性劑等,受到陽光、雨水、空氣的作用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會產生有害氣體、液體或酸性水,加劇了重金屬的流失,嚴重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其次,礦山的廢石、廢渣的堆存還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礦業及相關行業廢渣堆存情況,礦業及相關行業的固體廢渣所占比重超過了固體廢棄物的85%。
2、生態資源破壞
(1)礦山開發對水資源的破壞主要表現在地下水源枯竭或流量減少。由于疏干排水及廢水廢渣的排放,使水環境發生變異甚至惡化,導致地表水、地下水系統失衡,造成大面積疏千漏斗、泉水干枯、水資源逐步枯竭、河水斷流,地表水入滲或經塌陷灌入地下,影響了礦山地區的生態環境。例如,黑龍江省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4個礦業城市,每年因采煤排放地下水l.56億立方米,約為地下水可開采量的5倍,因此形成了地下水疏干區,導致大量水井報廢,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和農業供水;山西省因采煤排水,使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數十米到一百多米,造成l8個縣28萬人飲水困難。同時礦山的突水事件時有發生,2002年廣西南丹錫礦發生的突水事件,奪取了81名礦工的生命,震驚全國。
(2)大規模的采礦活動常使地形發生較大改變,破壞原始地貌。所有大中型礦山在開采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對當地的地形地貌產生不良的影響,如個舊錫礦、大廠錫礦、德興銅礦等礦山的地形地貌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3)礦山的開采在占用土地的同時,還對耕地、森林、草地等造成了破壞。我國采礦業破壞的土地面積約有1.4—2.0萬平方公里,并以每年2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造成礦山占地的原因主要是露天采場及各類礦渣、工業垃圾堆置所致。一般一座大型礦山平均占地達l8~20萬平方米,小礦山也達幾萬。平方米,據此推算,全國礦山開發占用耕地面積是全國耕地面積的l.04%;占用林地是全國林地約0.79%。
3 、 地質災害
幾乎所有礦山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的危害或威脅。地質災害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影響礦山建設和礦產開發的“公害”。
(1)冒頂片幫。冒頂片幫是地下開采空間頂板和邊幫巖石冒落、崩塌,是礦山開采導致的最直接的地質災害。冒頂片幫常常無明顯前兆,具突發性,發生頻率高,難以防范,是礦山生產安全的主要危害。據統計,我國有色金屬地下開采礦山冒頂片幫造成的人員死亡人數占礦山總事故死亡人數的l8%。
(2)地表塌陷與裂縫。采礦活動引起大面積的地表塌陷,在塌陷同時,地表出現高度、深度不等的裂縫。近10余年來,金屬礦山地表塌陷呈急劇上升的勢頭,如凡口鉛鋅礦已發生了2600多處地表塌陷;甘肅廠壩鉛鋅礦因民采,也存在大量不明采空區;錫礦山因開采導致地表塌陷區面積高達80.2萬平方米,成為下沉盆地,其最大沉降量達2.8米,大量建筑物被毀。
(3)滑坡。滑坡是露天礦山最常見的工程地質災害。當山體坡度超過25度,地表為砂質粘土和坡積物時,由于長時期受風化侵蝕或水流沖刷而處于自然平衡的臨界狀態,尤其當受到采礦影響時,很容易出現裂隙、滑動,繼而出現大面積的山體滑坡。據調查資料表明,由于受采礦影響而引起的山體滑坡在全國許多礦山時有發生。如l979年12月,四川攀鋼蘭尖鐵礦滑坡摧毀運輸主平硐,礦山停產半年,直接經濟損失22.7萬元;1975年6月云南個舊卡房錫礦滑坡,直接經濟損失l000萬元以上。
⑷泥石流。礦產開發活動中亂采亂挖,隨意丟棄廢石、土及植被破壞等,都可能誘發泥石流或加大原有泥石流的規模。如水口山鉛鋅礦曾發生井下泥石流,涌出量達400 立方米,堵塞巷道達80 米;向山硫鐵礦曾發生較大泥石流現象,淹堵巷道達l47 米,造成重大事故和經濟損失;云南東川銅礦區由于歷史上伐木燒炭煉鋼,毀壞了大面積森林,致使生態環境惡化,泥石流災害頻繁發生。1984年5月東川因民銅礦發生泥石流,沖毀大量生產設施,致使l21人死亡,全礦停產半月余,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
二、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
1、高度重視礦山生態環境問題
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礦山地質災害、潛伏的大量致災隱患、日益惡化的礦山生產和生活環境向人們警示,單純從技術角度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礦山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及其發展趨勢,應當受到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加強對它的管理。應當把礦山地質災害納入國家防災減災政策范圍之內,把礦山的防災減災與礦山企業、地區經濟乃至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提高重視程度,加強社會教育,提高人們防災減災意識。
2 、堅定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
對于環境污染和破壞,有些能夠事后治理,有些則屬于不可逆變化,事后很難挽救,礦山地質環境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治理和恢復。因此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通過科學管理和必要的工程措施加以預防,同時對已存在的或難以避免的地質災害開展積極有效的綜合治理,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項目,堅決取消,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健全礦山環境管理法規
依法行政是我國的政治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礦山管理的基礎。當前,應在進一步修改完善《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的同時,制定以礦山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為中心的行政法規以及由礦山環境監測、評估、保護、治理等組成的一系列技術標準或規范。同時由于社會公眾對礦山環境問題還缺乏了解,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加強礦山環境防治的科普宣傳,提高人民群眾自覺維護礦山生態環境的意識。
4、加強科學研究,為礦山環境治理和管理提供技術保障
礦山環境管理和保護、治理涉及許多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諸如:礦山環境調查、監測系統;礦山環境評價標準與地表環境無害化的礦產采掘技術;礦山廢水無害化處理與再利用技術;尾礦、廢石及其他廢渣資源化與綜合利用;礦區地質災害預防與綜合治理;礦區土地復墾與綜合開發以及礦山環境管理機制與方法……針對這些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才能為礦山環境管理提供科學基礎,為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提供技術支持。
5、加大對礦山環境治理的投入
要做好礦山環境建設,必須投入必要的經費,它是確保礦山環境防治工作能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企業要投人,政府也要大力扶持,把礦山環境防治工作納入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政府可以在企業利潤中強制要求采取一定的比例用于礦山環境的防治,同時也可以在稅收上給企業一些優惠政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