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助推潔凈煤發電
華能綠色煤電天津IGCC示范電站采用的是我國自主開發的兩段式干煤粉氣化爐技術,即在完成一段氣化后,在氣化爐二段投入一定量的煤粉,這樣就降低了氣體的溫度,而回收的熱量又可以提高能量轉化效率,從而有助于提高發電效率。隨著示范項目的建成,這項新技術在運行當中將可能暴露出某些尚未發現的問題,但總體上看,兩段式干煤粉氣化爐技術已經走在了IGCC技術的前沿。
什么是IGCC
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技術被普遍認為是最有發展前景的潔凈煤發電技術之一,既能達到較高的發電效率,又有極好的環保性能。在目前技術水平下,IGCC的發電效率已超過了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達到45%—48%(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的發電效率一般為44%左右),今后有望達到更高。美國1998年4月推出的“綜合國家能源戰略”要求,2012年IGCC的發電效率要提高到60%以上。華能綠色煤電天津IGCC示范電站建成后,發電效率就可達到48%。
IGCC電站的污染物排放量僅為常規燃煤電站的1/10,脫硫效率可達99%。氮氧化物排放只有常規電站的15%—20%,耗水只有常規電站的1/2—1/3,對于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IGCC發電系統由兩大分系統組成,即煤氣化、凈化系統和發電系統。
前者的主要設備有氣化爐、空分裝置、煤氣凈化設備。煤炭在這一環節被氣化成為中低熱值煤氣,再除去煤氣中的硫化物、氮化物、粉塵等污染物,變為清潔的氣體燃料,進入到發電系統。發電系統的主要設備有燃氣輪機發電機組、余熱鍋爐、蒸汽輪機發電機組。通過燃氣輪機將氣體燃料燃燒,以驅動燃氣透平發電。接著,燃氣輪機排氣進入余熱鍋爐加熱給水,從而產生蒸汽,驅動蒸汽輪機,再一次發電。
IGCC的歷史
常規燃煤發電技術有很長的歷史,已經非常成熟,但它的發電效率在現有的、可以商業化應用的材料條件下難以進一步大幅提高。在環保方面,常規燃煤技術排放的污染物成份復雜,利用現有技術脫除污染的效率能達到90%—95%,但如果想進一步提高到99%以上的深度凈化,在經濟上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技術上也面臨很大的挑戰。
IGCC技術起源于天然氣發電。天然氣發電技術相對成熟,通過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比同等條件下傳統燃煤發電技術的發電效率高。由于天然氣本身屬于清潔能源,所以幾乎不排放污染物。
鑒于上世紀70年代世界油氣資源供應緊張,一些歐美國家開始把目光投向了煤氣化領域,希望用煤氣替代天然氣,繼續利用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系統這種高效率的發電方式,第一代IGCC的概念由此形成。1972年西德建立了第一座IGCC裝置;而世界上真正試運成功的第一座IGCC電站是1984年啟動的美國加州Cool Water電站,美國緊接著興建了另一座IGCC示范電站,并于1987年啟運。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歐美國家以及印度都開始建設商業化示范電廠。經過了10幾年的摸索,IGCC技術已經走過了示范階段,開始向商業化建設前進。所以,雖然IGCC技術已經走過30多年的發展歷程,但仍然是一項比較新的技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