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與富營養化控制戰略研究
摘要:根據滇池水污染防治的決策需求,在系統分析滇池水環境演變趨勢和評估演變誘因的基礎上,以流域水環境承載力方案及容量總量控制方案為基礎,提出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長期規劃研究的方法體系,包括:問題驅動、調查診斷、規劃基礎、規劃方案、評估調控、規劃戰略;提出了源頭控制、工程控制和末端控制相結合的污染減排對策;通過構建3個尺度、8個分區及4個規劃重點的流域污染減排集成體系及情景方案,來實現在2個規劃期、3類水質目標、4種社會經濟發展情景下的規劃目標.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滇池富營養化控制的戰略思路。
關鍵詞:滇池 富營養化控制 中長期規劃 總量控制 戰略
1 引言(Introduction)
湖泊富營養化是當前我國水環境領域的重大挑戰之一,流域污染防治規劃可以為湖泊治理提供引導性和前瞻性的總體思路與方案,因而“規劃先行”已成為我國流域水環境管理的基本準則之一(吳舜澤,2009;郭懷成等,2010;宋國君等,2010)。
為此,自“九五”以來,國家針對重點湖(庫)制定了一系列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舒慶,2008). 以滇池為例,國家先后批準實施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計劃及2010 年遠景規劃、“十五”計劃、“十一五”規劃及補充報告(金相燦,2008;王紅梅和陳燕,2009). 在規劃的指導下,“十一五”期間,國家和地方政府實施了滇池治理的“六大工程”,共投資約170 億元用于水質改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鄧義祥等,2011). 根據監測數據分析,2010 年滇池草海和外海的綜合營養狀態指數比2009 年分別下降7. 95%和0. 55%,外海2008—2010 年平均TN 濃度比2007 年下降19. 7%. 盡管滇池水質惡化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從時間序列的趨勢分析結果來看,水質尚未在根本上得到改善,且仍在一定范圍內波動,水質受外部自然條件變化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大(王紅梅和陳燕,2009;Yang et al. , 2010;蘇濤,2011). 一方面,巨額的治理投資尚未帶來根本性的水質改善,而另一方面滇池治理的工程規模仍將不斷增大,因此亟需更為科學的滇池治理規劃來指導進一步的污染治理與富營養化控制。
詳細內容請查看附件部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201207271043007343.zip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