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及治理
摘 要: 隨著全球工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的環境也以每年遞增之勢快速惡化,人類面臨著維護生態環境的巨大挑戰,以下是我對地球工業發展下環境的現狀及治理所作出的一些分析。
關鍵詞:工業發展; 環境; 治理
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飛躍進步,生產力迅速發展,伴隨著工業發展而來的是一系列令人吃驚的事實:全世界每年消耗掉的礦物燃料,本世紀初不足15億噸,到70年代已增至80億噸!人類每年在實驗室種制造出成千上萬種新化學品,并投入生產、使用。有毒物質年產量達400萬噸,他們進入環境后,在環境中擴散、遷移、積累和轉化;南極大陸冰原覆蓋,荒無人煙,但從生活在那里的企鵝體內也檢測出滴滴涕;在北極附近的格陵蘭的冰蓋層中,近幾十年鉛和貢的含量不斷上升,可以說污染已無所不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已經成了人類刻不容緩的任務!工業革命和環境問題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早期生態環境的破壞,時間大約從人類出現開始直到工業革命。與后兩個階段相比,是一個漫長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人類經歷了從以采集狩獵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種和養殖為生的定居生活的轉變。隨著種植、養殖和漁業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第一次勞動大分工。人類從完全依賴大自然的恩賜轉變到自覺利用土地、生物、陸地水體和海洋等自然資源。人類的生活資料有了較以前穩定得多的來源,人類的種群開始迅速擴大。人類社會需要更多的資源來擴大物質生產規模,便開始出現燒荒、墾荒、興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動,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或沼澤化等問題。但此時的人類還意識不到這樣做的長遠后果,一些地區因而發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態退化。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經濟發達的美索不達米亞,由于不合理的開墾和灌溉,后來變成了不毛之地;中國的黃河流域(包括我們三門峽地區),曾經森林廣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發源地,而西漢和東漢時期的兩次大規模開墾,雖然促進了當時的農業發展,可是由于森林驟減,水源得不到涵養,造成水旱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土地日益貧瘠,給后代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但總的說來,這一階段的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還是局部的,沒有達到影響整個生物圈的程度。
(二)近代城市環境問題,時間從工業革命開始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洞。工業革命是世界史的一個新時期的起點,此后的環境問題也開始出現新的特點并日益復雜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紀后期歐洲的一系列發明和技術革新大大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人類開始插上技術的翅膀,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開采和消耗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新技術使英國、歐洲和美國等地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先后進入工業化社會,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別。工業化社會的特點是高度城市化。這一階段的環境問題跟工業和城市同步發展。先是由于人口和工業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劇增,發達國家的城市飽受空氣污染之苦,后來這些國家的城市周圍又出現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業三廢、汽車尾氣更是加劇了這些污染公害的程度。在后來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發達國家普遍花大力氣對這些城市環境問題進行治理,并把污染嚴重的工業搬到發展中國家,較好地解決了國內的環境污染問題。隨著發達國家環境狀況的改善,發展中國家卻開始步發達國家的后塵,重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環境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伴隨著嚴重的生態破壞。
(三)當前的環境問題。從1984年英國科學家發現、1985年美國科學家證實南極上空出現的“臭氧洞”開始,人類環境問題發展到當代環境問題階段。這一階段環境問題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征兆,目前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層破壞和全球變暖三大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上。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環境問題和生態破壞、一些國家的貧困化愈演愈烈,水資源短缺在全球范圍內普遍發生,其他資源(包括能源)也相繼出現將要耗竭的信號。這一切表明,生物圈這一生命支持系統對人類社會的支撐已接近它的極限。這也表明了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長遠性。
環境保護是已經覺醒的人們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其內容主要有:
(一)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噪聲、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廢液、噪聲,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二)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三)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四)加強宣傳和輿論監督,為整治行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工業污染源整治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尤為關注,加大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力度,搭理宣傳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和搞好工業污染源整治的重要性,喚起全社會對工業污染源整治的參與和關注意識,監理和完善環境違法行為制度,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未工業污染源整治行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人類在向自然界索取、創造財富的同時,不能以犧牲人類自身生存環境作代價,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相當部分擁有公共權力者和資源處置權力的人(尤其是部分地方領導人和部分企業決策者),他們的決策與行動會給環境造成比較大的破壞、浪費著資源。這再次說明了資源與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長遠性,為了人類自身,為了子孫后代的生存,應增強環境意識,加大改善環境的力度,環境保護任重而道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