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上線測試環境智腦環評審查系統
【谷騰環保網訊】為推進AI大模型在生態環境領域場景應用,廣東省廣州市環境技術中心牽頭開展AI+環評技術審查實戰場景探索,近日已上線測試“廣州環境智腦環評審查系統”,并在全市各分局試用推廣。
這一系統選取塑料制品、輸變電兩大行業作為試點,構建專屬環評智能體,并配套法規標準、環境矢量數據、行業共性經驗、智能審查規則等四大核心數據庫,為智能審查夯實數據根基。聚焦環評審查核心技術要點,系統搭建專項功能模塊,模擬專業人員思維邏輯,可精準識別環評報告重點內容,隨機調取多庫關聯信息,經綜合分析后輸出審查結論。結論實現“可查可驗、精準溯源”,不僅逐項細化問題內容,還標注具體位置,大幅度提升審查透明度。
“文本理解更專業、推理過程可追溯、系統迭代更便捷。”技術人員表示,相較于傳統智能審查“機械化、表層化”的模式局限,系統凸顯三大核心優勢。具體體現在通過深度學習法規標準、技術導則及行業實踐經驗,智能體可像專業審查人員一樣快速“閱讀”并“理解”環評報告,結合跨章節關聯分析與綜合決策,精準提取項目建設內容、污染防治措施等關鍵信息,有效解決傳統系統因斷章取義導致的審查偏差問題;審查結論對應的政策依據、邏輯推理鏈條清晰直觀,既方便校核結論的準確性與合理性,也為經驗不足的人員提供直觀的行業學習范本,實現“審查即培訓”的附加價值;若發現經驗知識缺口或審查規則滯后,僅需將新梳理的經驗成果更新至知識庫,審查規則庫即可同步調整,無須復雜代碼重構或漫長模型再訓練周期。這種“即插即用”的更新模式,確保系統能快速銜接最新政策法規與技術要求,始終保持審查能力的時效性。
記者了解到,系統上線前已完成多輪閉環測試,累計優化功能、解決各類問題129項。依托AI大模型的深度語義理解、上下文推理等核心能力,智能體在文本處理效率與審查質量上表現突出。單份報告文本解析速度最快僅需10秒,全本報告審查最快耗時僅15分鐘,較傳統人工技術審查效率提升數十倍;審查功能項已覆蓋60%以上的核心審查重點,文本信息識別準確率達80%,審查結論準確性達70%。
廣州市環境技術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將持續深化AI大模型在環評領域的場景應用,統一提供模型管理、知識庫、接口調用等能力支撐,重點圍繞智能選址研判、環評技術審查、排污許可核發等領域,擴大行業試點范圍,建立大模型場景應用動態拓展機制,形成“場景創新、市區試用”的清單式推廣模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