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新區: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
10月15日清晨,沈北新區尹家街道曙光村的村民齊玉民,把兩袋生活垃圾扔進家門口的垃圾桶里,然后到自家辦的養牛場干活去了。他的鄰居村保潔員李炳柱正在自己的責任區內挨家挨戶上門收撿垃圾袋,然后用手推車將垃圾袋運送到村里設置的固定垃圾回收點,等待街道的專用車過來統一收集。“如今,在沈北新區,像我這樣的環衛工人,每個街道、每個村里都有,有534人呢!”李炳柱告訴記者。
“垃圾隨地扔,污水到處流,蚊蠅滿天飛……”過去城里人常這樣形容農村環境,但隨著鄉村環衛工的出現,這一印象開始改變。今年初,在國家生態示范區創建過程中,沈北新區通過實施農村垃圾處理“城市化”,把農村環境整治突擊化改變為常態化。
10月1日,沈北新區投入600萬元,在黃家街道新建的一座垃圾壓縮中轉站正式投入使用,可處理黃家地區38個村屯1.8萬戶居民的生活垃圾,還能使26家企業受益。與此同時,沈北新區又投入170萬元,在達連村、新堡一村、新堡二村等17個村屯分別設置垃圾箱1660個,建設垃圾集中排放點19個,消除了中北部地區的垃圾隨意排放問題,為凈化遼河水質、美化遼河兩岸環境發揮作用。沈北新區鄉鎮垃圾無害化處理已實現了全覆蓋。
按照“村收集、街運輸、區處理”的新型鄉鎮垃圾處理模式,沈北新區在清水臺、興隆臺這兩個鄉鎮新建兩座垃圾壓縮中轉站并成功投入運行,這兩座垃圾壓縮中轉站已輻射到51個村屯和6個社區。每年各鄉鎮村收集垃圾的240萬元專項經費,均由區政府埋單。
今年,區里還為每個村屯按照每200人配1名保潔員的標準,配備了村屯環境衛生保潔員,保潔員工資及各鄉鎮運輸費用全部由區財政列支。垃圾清運車把村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運到各街、村的垃圾轉運站,然后由各街道配置的鏟車將垃圾裝載到垃圾清運車上,統一運往垃圾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走在曙光村整潔、干凈的村道上,沈北新區建管局環衛處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這種垃圾收集清運方式,其實跟市區采用的"垃圾不落地"方式相類似,環衛工人上門免費發放垃圾收集袋,村民只要在每天早晚的固定時間,將垃圾袋放進家門口的垃圾桶里,就會有環衛工人上門收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