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遏制鉛污染?
鉛污染等重金屬污染事件近年來頻發,企業未落實相關規定違法違規生產、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發展、相關部門監管及應對不力、職工衛生防護意識薄弱等成為主要原因。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如今,很多地方環保部門已經開始積極行動,對鉛等重金屬污染開展了全面徹底的排查、整治、預防工作。筆者認為,唯有找出問題根源,做好積極應對,才能減少鉛污染事件的發生。
支持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公眾是環境保護的直接受益者,對環境保護反應最迅速、態度最堅決、力量最強大,環保工作應盡量取得公眾支持。西方發達國家在環評、審批及監管環節,采用公眾參與和同行評議的體制:一個項目的環境評價,除商業涉密外全部公開;評審及審批環節不僅有第三方專家的參與,也有與項目相關的公眾代表參與;每個項目的審批和污染監管問題的解決,都要召開數個公眾代表聽證會,充分征求公眾意見,平衡各方利益,在確保公眾利益的情況下才能獲得通過。我們同樣可以嘗試,在環評編制、審批及日常監管過程中多增加征求公眾意見環節,擴大公眾參與決策的比例,充分發揮公眾的力量和作用,增強公眾與地方政府、排污企業之間的環境博弈能力,讓公眾的監督成為做好環評、實施審批、開展監管的動力和壓力。
建立污染源監管長效機制,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當前,很多地區均開展了大規模的鉛酸蓄電池企業整頓工作。如浙江省環保廳在國家“六個一律”的基礎上提出了“八個一律”要求,半個月之內進行了3輪地毯式排查。浙江省查實的273家鉛蓄電池企業,已有250余家被關停整頓,比例高達92%,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清理之徹底,前所未有,堪稱一場“環保治鉛風暴”。專項整治行動確實雷厲風行,效果明顯,但是,污染治理是一個長期過程,僅靠短期的“運動式”治理,無法根除污染后患。因此,在日常監管方面,應該探索建立對包括鉛污染在內的眾多污染源監控的長效機制。在工作中,要積極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監測效率,加強日常監管,充分發揮倒逼機制,迅速淘汰落后產能,督促企業提升科技和工藝水平,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唯有建立污染日常監管的長效機制、實現企業轉型升級,才能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實現標本兼治。
加快環境應急隊伍建設,大力提升環保應急能力。鉛污染事件暴露了地方環境應急管理能力的薄弱。地方各級政府應按照《全國環保部門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標準》的要求,加大對地方環境應急能力建設的投入。在人員、裝備和機制建設上下功夫,以規范和完善環境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為核心,不斷加強機構建設,逐步建立起一支業務精、能力強、裝備好的環境應急管理隊伍,大幅提高地方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加強紀檢監察工作,預防腐敗瀆職現象。一些干部因鉛污染事件被問責,主要是存在失瀆職問題。環保領域紀檢監察工作應充分關注崗位失職、瀆職問題。要深入開展調研,積極把握易發腐敗和失職、瀆職問題的重點環節,創新防控方式。大力開展崗位廉政及瀆職風險排查等專項活動。采取繪制權力運行圖、查找瀆職風險、明確個人職責、區分風險等級等方式來開展風險排查,有效規避失職、瀆職風險。逐步健全預防失職、瀆職機制。充分發揮紀檢監察機構的作用,開展教育、排查和督促工作。通過落實有效制度、組織履職測評、定期排查風險、及時提醒干預等手段,幫助廣大干部認識失職、瀆職嚴重后果,確立防范意識,提升履職的責任心和危機感,全力遏制腐敗及失職、瀆職案件的發生。深化系統作風建設,提升能力素質。通過深化作風建設和民主評議行風活動,嚴治庸懶散問題,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懶增效率、以治散正風氣,解決一些干部辦事拖拉、推諉扯皮、失職瀆職等問題。以提高能力、提升效能、化解矛盾為重點,提高正確執行政策和依法辦事能力,提高做好群眾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能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