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機制發揮作用
圖為針對淀粉廠“跨界”污染情況,執法人員現場執法。毛輝攝
2014年國慶假期尚未結束,山東省平陰縣環保局值班電話響了起來,“您好,我是東平縣環保局,你們縣的孝直鎮商莊村來東淀粉制品有限公司加工地瓜淀粉,污水已排入東平縣境內的金線河……”
平陰縣環保局長趙緒廷告訴記者:“接情況通報后,立即安排相關環保所對這個公司進行現場調查取證,并行文上報縣政府對其實施關停,縣政府組織環保、工商、公安、供電、孝直鎮等單位聯合執法,使平陰來東淀粉污染下游東平縣金線河問題迅速得到解決。”
平陰縣屬于濟南市,東平縣屬于泰安市,兩縣分屬于不同的市,這樣的“跨界污染”為何能得到迅速解決?
山東省環保廳長張波在日前召開的“省會城市群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會”上指出,加強邊界區域聯動執法,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要完善工作機制,定期會商,輪流坐莊;問題導向,明確重點;交互監察,聯合執法;各自處理,信息共享;越級督辦,務求實效。
邊界地區不能成為監管盲區
“邊界區域是‘污染游擊隊’比較活躍的地區,邊界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既是難點,也是熱點,解決不好,容易影響大局。”張波在會上如是強調。
山東作為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承載力不足的矛盾十分尖銳。一些行政邊界地區,由于權屬不清、環境監管薄弱等原因,企業違法排污和土小企業死灰復燃現象嚴重,污染糾紛時有發生,人民群眾對此存在不滿情緒,甚至影響社會穩定。
泰安市環保局副局長王炳建指出,由于各地環保部門各自為政,形不成執法監管合力,容易讓違法企業鉆空子。
萊蕪市環保局副局長譚金海說,邊界地區環境污染監管主要集中在基層環保部門,而基層環境監管能力相對較弱,這給邊界地區環境污染監管造成了很大困難。
“由于邊界地帶容易成為監管盲區,環境安全相對脆弱,極易引起跨區域排污引發的環境污染和群眾舉報事件。”平陰縣環保局長趙緒廷對記者說。
邊界區域豈能成為監管盲區?為推動邊界地區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山東省大膽實踐,2014年4月印發了《山東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建立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的意見》,在全省建立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這是加大環境監管力度、解決行政邊界地區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途徑。
山東省環保廳要求全省各級環保部門緊密結合當地實際,積極作為、密切協作,加快建立完善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
“這一機制的建立將打破聯合治污的行政區劃屏障,突破各地解決跨界污染糾紛處理,環境突發事件協同應急等問題瓶頸,使今后涉及地市交界的‘三不管’地界管理更規范。”德州市環保局副局長張光瑞充滿信心地說。
創新機制破解邊界治污困局
11月19日,在山東省環保廳長張波與濟南、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見證下,平陰縣環保局與肥城市環保局、商河縣環保局和臨邑縣環保局簽訂了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協議,這是在省會城市群7市環保局共同簽訂執法聯動協議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
濟南市環保局副局長翟立哲介紹,省會城市群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協議后,還召開了相關負責人會議,交流聯合執法工作計劃,確定聯系機制和聯絡員。濟南市環保局也與泰安市、德州市環保局簽訂邊界相鄰縣(市)之間環境執法聯動協議,共同防治邊界地區環境污染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據了解,山東省環保廳出臺的《關于建立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的意見》確定,建立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的基本原則是共防共治、屬地管理、預防為主、改革創新,主要工作內容是開展自查自糾,做好信息共享,聯合檢查監測,協同應急處置,妥善處理糾紛,聯合開展后督察。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積極開展行政邊界地區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和環保專項行動,抓好環境信訪和媒體反映的環境問題查處工作。定期互通有關重點污染源排污變化情況、污染防治工作進展、斷面水質、環境風險源排查等情況信息,及時掌握并通報行政邊界敏感區域建設項目的審批情況。
此外,積極建議當地政府根據環境容量及環境質量目標,合理制定規劃,
調整產業結構,嚴把環境準入關和項目驗收關。對引發跨界污染糾紛肇事企業的整改情況、行政邊界地區環境信訪輿情案件查處整改情況和行政邊界地區污染整治成果,要向相鄰市、縣(市、區)環保部門及時通報。
山東省環境監察總隊長齊鑫山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省轄淮河流域及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省會城市群、小清河流域、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海河流域、半島流域等6個重點流域區域,已全部按計劃完成協議簽訂工作,都召開了聯席會議。據了解,東營、濰坊等市組織轄區內所有縣(市、區)簽訂了環境執法聯動協議。”
“這是一項適應環保工作新常態的創新性工作機制,對解決目前環境執法工作法律授權較少、手段相對單一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對邊界地區環境質量的改善具有積極意義。”濱州市環保局副局長王景志說。
聯動執法促進區域環境質量改善
2014年9月,淄博市環保局接到反映臨淄區金山鎮東張村境內有一黑化工廠污染環境的投訴后,立即組織人員赴現場進行調查。經臨淄區國土局金山土管所核實,黑化工廠地點屬青州市范圍,淄博市環保局立即按照行政邊界地區執法聯動工作程序,會同濰坊市環保局、青州市環保局,聯合臨淄環保分局和金山鎮政府等部門,進行聯合現場檢查。
經雙方調查核實,這個廠所屬位置盡管在青州市境內,但廠址1981年起一直由臨淄十化建征用,2012年土地權屬才移交青州市土地儲備中心托管,但水、電供應仍由淄博市臨淄區金山鎮供應,經兩市商討處理,由臨淄環保分局具體查處取締。
臨淄區環保分局立即對這個廠的污水進行取樣化驗,并會同公安部門對現場進行了檢查,要求業主立即拆除設備,并責成金山鎮供電所落實斷電斷水措施。處理結束后,淄博市環保局和臨淄區環保分局與濰坊青州市環保局進行了對接,并將處理情況以函件形式告知青州市環保部門,確保后續監管到位。
淄博市環保局副局長張勇告訴記者:“我們積極開展了與濟南、濰坊、東營、濱州4個相鄰地市行政邊界‘土小’企業的聯合檢查整治。按照山東省環保廳要求,組織了6個相關區縣開展行政邊界地區‘土小’企業環境執法檢查專項行動,通過自查自糾,共查處存在環境問題的‘土小’企業15家,并由各區縣政府牽頭,有關部門配合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治,依法取締小電鍍2家、洗砂廠4家、塑料清洗廠1家、刷桶廠1家、小化工1家;對6家需要相鄰市協調查處的企業,及時進行了溝通協調,聯合執法,依法進行了查處。”
一個個土小企業的關停取締,一個個污染難題的迎刃而解,一個個邊界地區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正是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機制取得良好成效的見證。
“山東省環境監察總隊聯合公安部門、省環保廳有關處室,先后出動300多人(次),在淄博、東營、濰坊、濱州等市開展了行政邊界地區“土小”企業環境污染聯合執法行動,發現并取締小化工、小煉油、小塑料、小煉鐵、小爐窯、小建材、小煉膠、石料加工等各類“土小”企業81家。”齊鑫山對記者說。
圍繞深化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聊城市環保局長馬榮鎖表示,要不斷拓展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的新內容,定期交流有關工作信息和情報,深入交換執法聯動工作意見,協商查處邊界環境污染糾紛案件,不斷完善信息共享、聯席會議、聯合執法、聯合監測、聯合后督察、聯合應急、案件移送等工作制度,建立完善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的長效機制,促進區域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