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全面推進灣長制工作,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成效顯著
【谷騰環保網訊】今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力推進灣長制工作,持續深化灣長制協同治理效能,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取得顯著成效,為全面建設美麗廣西提供有力支撐。其中,欽州市犀麗灣還作為全球唯一海岸線生態修復優秀案例在聯合國海洋大會上發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生態文明的“廣西智慧”。
在加強海洋和海岸帶國土空間管控方面,廣西實施分類差異化嚴格管控,劃定海洋“兩空間內部一紅線”,開展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登記,提高項目用海用島要素保障,印發《廣西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科學引導項目合理布局。積極、穩妥地推進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置工作,累計有效處置面積約4.3萬畝,總處置率達93.98%,位居全國前列。
在加強陸海污染物排放管制方面,廣西制定《廣西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先后完成3254個入海排污口備案登記。扎實推進海洋垃圾治理,深入實施海上環衛制度,沿海三市累計清理海洋垃圾9962噸。常態化開展船舶污染治理,北部灣港累計接收轉運船舶垃圾5223.14噸、船舶生活污水3717.64噸、船舶含油污水5600.21噸。
為進一步強化海洋綜合執法監管,廣西先后開展“碧海藍盾 2025”“綠盾 2025”“中國漁政亮劍2025”等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危害海洋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行為。持續開展“三無”船舶整治,印發《廣西沿海“三無”船舶問題專項治理實施方案》,摸排沿海三市“三無”船舶共 5157艘,完成聯合認定90艘,規范管理30艘,拆解47艘。
廣西不斷加大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持續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2020年以來,累計完成紅樹林營造1058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 3370公頃,全區紅樹林面積已達1.06萬公頃,累計治理互花米草約840公頃。修訂《廣西壯族自治區紅樹林資源保護條例》,發布潿洲島觀鯨護鯨、三娘灣觀豚護豚指南,常態化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調查。
此外,廣西持續強化“人工智能+”運用,建成全國首個“天空地海一體化智能監測示范基地”—茅尾海立體智能綜合監測基地,同時,匯聚海水和入海河流自動監測網絡等,利用廣西“生態云”系統融合構建“監測—預警預報—管理”一體化閉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