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源頭減少畜禽養殖污水產生量?
【谷騰環保網訊】在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中,破解種養失衡難題是從源頭削減畜禽污水產生量的關鍵一環。
然而現實中,種養之間的規模匹配卻常常面臨地域性失衡問題。一些耕地充裕的縣(市、區)養殖活動有限,而部分山區縣雖有傳統養殖基礎,卻缺乏配套耕地,導致局部地區糞水無處可去、環境承壓。即使在同一縣域,養殖分布也往往集中于若干鄉鎮,進一步加劇了糞肥還田的難度。當前控制畜禽養殖污染的任務之一是應對大量局部性種養不匹配帶來的環境污染風險。
筆者調研發現,干糞因其肥效高、易運輸,普遍受到種植戶和有機肥企業歡迎;真正的治理難點在于糞水——產生量大、施用成本高、消納渠道不暢,潛藏環境污染隱患。破解這一問題,既需依托專用設備提升還田效率、改善勞動條件,也必須在養殖場內系統推進節水措施,從源頭上控制污水產生。
首先應堅決落實雨污分流和清污分流。雨水、場區沖洗水及未被充分利用的清潔飲水,須設置獨立收集與排放通道。相關設施建議一次性建設到位,避免清潔水混入污水體系,進而推高處理成本。
其次應推廣節水養殖技術。例如將“鴨嘴式”飲水器改為碗式或乳頭式,可減少30%以上的飲水浪費;改建漏糞地板并配合高壓沖洗,節水效果顯著;優化飼料配方、提高轉化率,也能間接降低沖洗需求。
最后要依托精細化管理壓減用水量。很多養殖戶使用自采井水,因無直接水費而易產生浪費。應加強飼養員培訓,增強節水意識,定期檢修設備、杜絕跑冒滴漏,并應根據畜禽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水特性精準給水,避免無效浪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