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市場樹起中國樣板
【谷騰環保網訊】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的國家戰略背景下,上海碳市場作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之一,歷經12年創新發展,已成為我國碳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樣板。截至2025年,上海碳市場不僅創造了連續12年100%履約的紀錄,更在制度創新、市場建設、減排實效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全國碳市場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12年100%履約:經濟保持5%增速,納管企業碳排放僅增0.04%
在上海GDP增長5%的背景下,參與履約的納管單位2024年碳排放總量同比僅微增0.04%(不含新增數據中心)——這一令人振奮的數據來自上海碳市場第十二個履約周期報告(2024年10月1日—2025年6月30日)。
從2013年試點起步到如今成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標桿,上海碳市場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之路。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市試點碳市場納管單位已全部完成2024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實現連續12年100%履約。本履約周期內,共有上海市碳普惠減排量15690噸用于配額清繳抵銷,較上一履約周期增長72%。”這一亮眼成績彰顯了上海碳市場成熟穩健的運行機制。
據悉,第十二個履約周期中,403家納管單位涵蓋工業、交通、建筑、數據中心等多個領域,配額總量設定為1.06億噸。2024年度上海碳排放交易體系配額富余企業與缺口企業比例保持在63%與37%的合理區間,形成了良性的市場競爭格局。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盡管這一周期由于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海碳市場碳配額總量進一步收縮,配額成交量和金額有所回落,但上海碳市場依然保持穩定運行,2024履約年度現貨總成交金額達4.40億元,日均成交金額達247.04萬元,展現出較強的市場流動性。
上海碳市場用實實在在的減排成效證明了制度的有效性。2024年,全市工業、數據中心、建筑排放量均實現同比下降,降幅分別為2.1%、7.9%和13.6%。工業行業中,除紡織造紙微增0.1%外,石化化工、電力熱力、有色、非金屬、鋼鐵等主要行業均實現不同程度的減排。
這些數據令人鼓舞。值得一提的是,參與履約的納管單位2024年通過購買綠電實現CO2減排86萬噸,顯示出企業正在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減排路徑。
上海構建碳市場“立交橋”,多層次體系顯活力
一位上海市民清晨騎著共享單車上班,通過“隨申辦”APP記錄碳減排量;一家石化企業通過有償競價獲得碳排放配額,優化全年生產計劃;一家金融機構開發出基于碳配額的質押貸款產品,為減排企業提供融資支持——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場景,正通過一張無形的網緊密相連,呈現出上海碳市場“立交橋”式的市場體系。
在碳普惠機制的創新實踐中,上海表現亮眼。建成全國首個跨領域實時協同的“一鍵式”碳賬戶管理體系,深度融合分布式數字身份認證與區塊鏈技術,打造了覆蓋交通、能源等五大應用場景,接入全市約90%的展碼支付出行方式。碳普惠專區自正式上線以來,已吸引超過20萬市民開通賬戶,近500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積極參與,累計簽發減排量超10萬噸——這些數字生動展現了上海碳普惠體系的蓬勃活力與廣泛參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上線了兩個碳普惠交易品種,累計成交量超4萬噸,減排量首次用于上海碳市場配額履約清繳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替代性修復,實現了從市民低碳行為到市場碳資產的閉環消納。
此外,借此次中國碳市場大會召開之機,上海在碳普惠平臺推出 “綠碳領航,聚力同行!—— 千分助力中國碳市場大會碳中和” 活動。市民可通過捐贈個人碳減排量參與抽獎,最終匯聚的市民減排量將助力大會實現 “碳中和”。
在市場機制創新方面,上海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活力。截至2025年8月底,16場配額有償競價發放,總成交金額達6.28億元。這一數字背后是市場調節機制的成功實踐。推出“電—碳”協同機制,企業使用綠電的碳排放量計為零,直接助推2025年上海綠電消費量突破60億千瓦時,形成了綠色電力消費與碳減排的良性循環。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激勵機制則創新性地對表現突出的企業給予0.3%或0.5%的免費配額獎勵。這種正向激勵機制極大地調動了企業減排積極性。預配額提前發放機制更是引導企業強化碳資產管理意識,將碳排放管理從被動履約轉變為主動經營。
而碳金融創新是上海碳市場最亮眼的特色之一。從碳遠期、碳質押、碳回購等基礎產品,到碳保險、碳中和指數等創新工具,再到碳基金、碳信托、配額質押貸款保證保險等復合型產品,上海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碳金融產品體系。草原碳匯遙感指數保險、碳回購履約保證保險等創新產品的推出,不僅為資本市場與碳市場的融合提供了全新思路,更初步形成了“碳現貨+碳遠期”聯動模式,為碳金融的深度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海碳市場的蓬勃活力,根植于持續完善的制度體系所提供的堅實支撐。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從《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辦法》的修訂與配套細則的落地,到注冊登記、交易規則的建立健全,再到政府部門、交易所、核查機構與執法機構協同形成的多層次監管架構——上海逐步構建起一個融法律手段、行政措施與技術平臺于一體的多維度監管保障體系。
值得強調的是,今年2月修訂施行的《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辦法》(滬府令20號),首次明確了碳排放配額與碳普惠等自愿減排機制的法律地位,不僅為市場各方提供了穩定的法律預期,也彰顯了上海“立法先行、制度創新”的先進理念。
此外,《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辦法》與新近出臺的《上海碳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行動方案(2026—2030年)》共同形成了“立法保障+規劃引領”的雙輪驅動機制。這些制度設計既清晰界定納管單位的責任義務與履約要求,也為未來五年碳市場發展指明了實施路徑,體現出頂層設計的系統性與前瞻性。尤其在配額分配、名單公布、監測計劃報送、排放報告核查等關鍵環節,通過設定明確的時間節點與操作要求,有力保障了市場運行的規范性與秩序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