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縣“碳監測哨兵”精準記錄碳足跡
更新時間:2025-09-28 17:11
來源:中國環境
作者: 劉茂林
閱讀:308
【谷騰環保網訊】如何精確核算廣袤山林的“碳賬本”?怎樣將看不見的綠色財富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發展動能?走進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灌溪鎮的千煙洲,森林深處的“碳監測哨兵”將揭曉答案。
雨后的千煙洲,紅壤散發著濕潤的泥土芬芳,陽光透過濕地松與樟樹的枝葉,在林間小道上灑下碎金般的光斑。在一條岔道的盡頭,一座30多米高的鐵塔矗立眼前。
“這就是我們的‘碳監測哨兵’。”中國科學院千煙洲紅壤丘陵試驗站副站長王景升指著鐵塔說,塔頂上安裝了160多個銀色傳感器,每個傳感器如同一個“電子耳朵”。
“別小瞧這些‘電子耳朵’,它們的作用可大了!”王景升介紹道,這些設備專門用于監測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24小時不間斷地捕捉森林的每一次“呼吸”。通過計算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與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之差值,就能判斷這片森林是碳源還是碳匯。“目前,千煙洲的森林處于碳匯階段,每年都在‘吞噬’大量的二氧化碳。”
像這樣的“碳監測哨兵”,目前千煙洲已安裝了3座,將周邊204公頃林地納入“碳監測網”:從針葉林到針闊混交林,從人工林到稻田,針對不同生態系統的碳足跡,“碳監測哨兵”都會精準記錄。
“碳監測數據不僅為評估森林生態功能提供了科學依據,還對優化森林結構、提升碳匯能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王景升表示,這些數據為相關生態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撐,有助于推動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監測數據揭示了減碳奧秘。通過監測發現,混交林中的樟樹落葉分解快,能讓土壤更肥沃;濕地松生長高大、抓碳能力強,抗病蟲害能力卻不及混交林。“從數據看,一畝針闊混交林每年的固碳量,比純針葉林高出15%至20%。”王景升說。
監測數據優化了種植結構。2024年,泰和縣林業部門在千煙洲周邊新造林地時,依據監測數據調整種植規劃,將樟樹、楓香等闊葉樹的比例提升至三成,不僅增強了碳匯能力,還顯著提升了山林抵御極端天氣的能力。此外,附近農戶在混交林中套種中草藥,植株長勢較以往更旺盛。
數據價值實現了拓展延伸。試驗站上報的碳匯數據,成為我國參與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本土依據”。今年5月,泰和縣林業碳匯項目正式啟動,千煙洲的監測數據成為項目核證的關鍵支撐。“未來,這片林子固存的碳,有望通過碳交易市場轉化為真金白銀。”王景升說。
如今,“碳監測哨兵”正迎來升級:新部署的激光雷達能夠精準測量樹木的生長量,無人機巡檢則將數據采集效率提升了一倍。“不久之后,這里的碳匯監測將實現‘從林分到區域’的全覆蓋,精確計算出每一棵樹的‘碳貢獻’。”王景升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