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塑料垃圾“變形記”:從“污染”到“資源”
【谷騰環保網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海洋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生態難題,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統與人類健康。總臺財經節目中心融媒體節目《蔚藍新機》日前走進浙江,實地調研當地“藍色循環”項目在探索海洋垃圾治理與資源化利用的創新路徑。在那里,海洋塑料垃圾既有人撿也有人收,還能進入工廠成為再生材料。
漁民往岸邊運送魚獲。
隨著伏季休漁期結束,浙江臺州溫嶺石塘鎮的一座碼頭重新熱鬧起來。上午十點,幾十艘大小不一的漁船穿梭其間,海風裹著魚腥味撲面而來,漁民郭修龍就在這時返航靠岸,和三位船員一起將一筐筐剛剛捕撈上來的魚獲運上碼頭。但這些魚獲并不是郭修龍這趟出海的全部收獲。他所在的休閑漁船上還有些特殊的“貨物”正等著上岸。
船頭,一個藍色大筐里裝著上百個各色塑料礦泉水瓶,這主要是船員和游客喝完水后留下的瓶子。以前,這些很可能成為漂在海上的塑料垃圾。郭修龍告訴記者,以前也不懂什么是環保,垃圾一般就扔在海里了;現在不一樣了,再也不會往海里扔。
漁船上收集的塑料瓶。
據統計,全球每年有上千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廢棄的漁網可能纏住海龜,破碎的塑料會被海魚吃進腹中——這些垃圾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統,也在威脅人類的健康。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海洋處處長陳淵說,要破解這個難題,并不容易。
陳淵表示:“塑料流向大海以后,它比陸地上的塑料回收難度要大,還費錢費精力。從老百姓的角度講,他不愿意回收,因為要到海里去。所以,怎樣把回收體系建起來是最主要的。按照常規思維,就是政府拿出錢來組織一批沿海的收集人群到海邊去撿,那就要財政大量地支出,這肯定是承受不了的,所以我們是想怎么樣通過市場化的回收手段處理這些海洋塑料垃圾。”
最終,他們想到了解決辦法。2020年,當地政府部門和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項目成為破題的關鍵。企業看到了國際市場對再生塑料的需求,開發運用數字化手段追蹤標記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和再生產的每一個環節,讓它們最終成為通過國際認證的低碳環保原材料。
藍景科技首席可持續發展官杜馨媚說:“我們的再生材料完全來自海洋,和陸地相比它的價格還會稍微高一些。但基于全球現在循環利用材料的趨勢,我們迎來了新的市場機會。舉一個例子,去年歐洲市場再生尼龍使用量上升了50%。近年來,我們能看到客戶對海洋再生塑料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當然,這些海洋塑料垃圾在成為符合國際生態環保理念的再生塑料產品之前,先要經歷形態上的轉變。
分類放好的海洋塑料垃圾。
在浙江臺州石塘鎮的碼頭,有一個“小藍之家”垃圾回收站。鎮上的其他漁民也和郭修龍一樣,把出海帶回來的另一種“貨物”——塑料垃圾,賣到這里。漁民郭文標告訴記者:“這些塑料一般一斤能賣一塊五到兩塊錢。船上有人還會帶回來放在碼頭,給阿公阿婆拿去賣掉,這樣能給老人家增加一點收入。現在好多老漁民退休了,也為了環境保護,自己拿個網兜經常去島邊、碼頭邊上去把塑料垃圾兜回來。”
小藍之家內,工作人員分揀、處理塑料瓶。
分類、整理、擠壓,一個個礦泉水瓶就在岸邊的“小藍之家”里被壓縮成一個個1立方米大小的塑料塊,廢棄的漁網漁繩也分類放好。不久后,它們就會被送到造粒工廠制作成米粒般大小的塑料粒子。這些經過國際認證的海洋塑料粒子,相比傳統再生塑料可升值1倍以上,制成的產品附加值也更高。就這樣,一條“企業賺錢、漁民增收、海洋減負”的產業新路子走通了,海洋塑料廢棄物也實現了從“污染”到“資源”的可持續良性循環。
陳淵說:“新料(普通新生塑料)的價格大概在每噸8000塊錢,海洋塑料回收的價格是普通新生塑料的1.4倍到1.8倍,有些甚至達到2倍左右。后端的價格上去了,企業回收海洋塑料的收益提高了,才可以拿出更高的價格來支持前端的收集。回收價格高了,老百姓也有積極性,更加積極地去回收海洋塑料,這樣就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