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產工業廢水生物法脫氮除磷
“富營養化(Eutrophication)”一詞原本是地理學用語,用以描述湖泊的演變過程的,也即湖泊老化和消失的過程,在湖泊形成的初期,水中營養素較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土壤中所含的營養物由地表徑流不斷的帶入湖泊水體中,使其逐漸富營養化。但這個自然過程極為緩慢,可能要幾千至幾萬年。隨著人口和工業的發展,人為地向水體中排入大量的磷氮,使富營養化過程大大加速,往往在幾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發生。而且,不但發生在象湖泊這樣水流速度很慢的水體,在水流較急的河流和近海也頻繁出現。我國的情況就是這樣,許多湖泊、河流和海域的水體由于污染十分嚴重,水質下降,富營養化現象十分突出。水體中藻類大量繁殖,特別是有毒的藍藻大量生長,使水生動物食后中毒,從而使水產品也帶有毒性影響人的食用安全;大量藻類死亡后的殘骸留在水中造成有機物的污染,而有機物污染的結果必然引起水中缺氧,最終導致成為完全的“死水”。
1 富營養化及林產工業在其中的責任
1997年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對全國131個主要湖泊和39座大型水庫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水體富營養化十分嚴重,已經富營養化了的湖泊67個,占調查總數的51.2%,已經富營養化了的水庫12座,占調查總數的30.8% 。太湖因富營養化導致水藻爆發,湖面被油漆狀的黃綠色的粘稠飄浮生物體覆蓋,藻層厚度達0.5m,腥臭刺鼻,致使無錫水廠由日產20萬t減少到5萬t,造成46家企業停產,直接經濟損失1.3億元。
2000年,昆明滇池大范圍污染,富營養化突出,水質降到Ⅴ類以下,(注:我國地表水質標準共分五類,Ⅰ類為自然保護區,Ⅱ類為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Ⅲ類為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Ⅳ類為一般工業用水區,Ⅴ類為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這意味著滇池水連景觀要求都不具備了,實在大煞風景。
2000年我國近海共發生約30次赤潮,赤潮又名水華,系大量藻類繁殖使海水變色所致。渤海屢次赤潮引起京津市場對海產品安全性的擔憂,南海和東海也大面積出現赤潮,特別是舟山漁場的情況更為嚴重,面積大、持續時間長,一度曾停止捕撈,以保安全。國家海洋局預測,2001年的赤潮災情次數大體與去年持平,南海3月至5月和9月至11月,東海5月至7月,渤海、黃海7月至9月將會頻繁發生。營口、葫蘆島、秦皇島、塘沽、連云港、舟山、臺州、廈門、東山、陽江等地海域,以及萊州灣、膠州灣、大鵬灣、大亞灣、長江口和珠江口為重點區域。
林產工業是以樹木或植物為原料的,這些原料含有較多的磷、氮,經化學的或生物化學的加工后這些磷氮最終會進入廢水,且往往濃度甚高,如松脂加工廢水中磷量可達每升幾千毫克。本行業的水污染除氮磷含量較大外,還有幾個與其它行業不同的特點:一是發生量大,噸產品所產廢水量很大,少則幾十噸,多達幾百噸,如制漿造紙廠;二是污染面廣,造紙廠以萬計,林化廠近500家,加上為數仍不少的濕法纖維板廠,眾多廠家分布于全國各地,這種情況與石化或化工業不同,后者集中在少數幾個地方;三是污染物濃度高,如各種漿紙聯合廠的噸產品BOD達幾十至幾百千克,松脂加工廠廢水的COD值少則幾千多達幾萬mg/L,栲膠生產廢水的COD值也在幾百至幾千以上mg/L,糠醛廠塔底廢水在萬mg/L。目前的現狀是多數未加處理而直接排放,少數作了簡單處理,所謂簡單處理是只解決pH、懸浮物和BOD,而磷、氮則聽之任之。除去氮磷屬于深度處理,即使是治理污染較好的行業,也大多未予顧及。由于各行業基本上都不作處理,釀成了全國范圍的水體富營養化,林產工業在其中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林產工業廢水生物法脫氮除磷.caj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