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纖維絲濾料處理城市景觀水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對城市景觀水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工湖泊、人工河流和景觀水池的數量在校園園區、居民住宅小區以及其它公共場所迅速增長。由于容易受到各類排入污水及雨水地表漫流攜帶的污染物,城市景觀水體一般都屬于有機低污染水體,長期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狀態,水體不流動或流動緩慢,自然復氧困難,生態系統單一,自凈能力差。經過一段時問累積后,水體中的氮、磷營養鹽會大量積累,使得藍綠藻異常增殖,水體透明度下降,并且出現惡臭的現象,嚴重影響水體的景觀特性。目前對于低污染城市景觀水體的治理常采用3類工藝,一類為以生物濾池、生物流化床和接觸氧化等為代表的生物處理技術翻。第二類為生態處理技術,主要以生物柵技術、土地滲濾系統、生態穩定塘和人工濕地等為代表。第三類技術為物化處理技術嘲,主要包括混凝沉淀工藝、混凝氣浮法、光催化降解法等技術。第一類技術能耗較大;第二類技術則需要較大的占地面積,且衛生條件較差;第三類技術可快速有效去除水中的細小懸浮顆粒、藻類、固體雜質和磷等污染物質,易操作管理和維護,可實現全自動管理,抗沖擊負荷能力強,對水質水量變化的適應性強。
由于沉淀池體的表面負荷限制,沉淀工藝需要較大的占地面積;而混凝氣浮工藝需要一套氣浮設施長期運行,能耗較大。因此,擬采用微絮凝過濾工藝來處理低污染的景觀水體。由于省略了反應池,該工藝流程較混凝沉淀和混凝氣浮工藝更為簡潔。在飲用水處理中,微絮凝過濾工藝常被用于低溫、低濁水庫水源水的處理。由于濾料截污能力有限,在處理較高濁度的水源水時,沉淀工序則是不可省略的。在本研究中,采用一種新型的有機濾料作為濾池的過濾介質,并與傳統的石英砂過濾介質進行對比試驗研究。考察微絮凝工藝處理低污染景觀河水的可行性,以及對該有機濾料的過濾性能進行綜合評價。
1試驗裝置
試驗裝置如圖1所示,過濾柱采用有機玻璃制成,直徑為150mm,高度為2.m。底部設置穿孔板。穿孔板下層150mm區域為過濾水收集區和反沖洗水配水區。穿孔板上層放置了250mm厚度、粒徑為248mm的卵石承托層,承托層上面為過濾介質層,厚度為0.8m試驗共有兩組過濾裝置,其中的一組采用石英砂作為生物填料,粒徑范圍在0.5~1.2mm;另一組采用有機纖維絲濾料作為過濾介質,多根纖維絲纏繞成束形、圓柱狀,圓柱直徑范圍在3~5mm之間。進水用蠕動泵泵入,下向流流經過濾柱。兩組過濾柱根據濾后水水質和過濾水頭雙重限制進行反沖洗操作。當濾后水濁度超過5NTU,或者過濾水頭1.m時,要求過濾柱進行反沖洗。反沖洗方式采用氣水聯合反沖洗,水沖洗強度為12L•S-1•m-2,沖洗強度為15L•S-1•m-2,反沖洗持續時間為10min。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