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化工行業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如今,石油和化工行業有點煩:近兩年來行業內頻頻出事故,在民眾心里產生很大的陰影。一些嚴重事件在給社會,給行業敲響警鐘的同時,也使民眾談“化”色變、對化工企業避而遠之。但是在不少化工行業的資深從業者看來,只要理念和措施得當,化工行業就絕不是“洪水猛獸”。
化工助力節能減排
人類與化工的關系十分密切,在現代生活中,幾乎隨時隨地都離不開化工產品,從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到文化藝術、娛樂等精神生活,都需要化工產品為之服務。有些化工產品在人類發展歷史中,起著劃時代的重要作用。它們的生產和應用,甚至代表著人類文明的一定歷史階段。在目前我國提倡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高技術含量的化工產品和材料有著更大的用武之地。
2001年2月,德國通過一項新節能法案。該法案規定,新建筑物必須達到“7升房”的標準(即采暖耗油量不超過7升或10.5千克當量煤)。最先回應政府這一法案的是化工企業巴斯夫。該公司首先將一幢已有70年歷史的老建筑改造成為德國第一幢“3升房”,其節能效果大大超過了德國國家標準。這是一個建筑節能的概念,因其每年每平方米使用面積消耗的采暖耗油量不超出3升而得名。采暖耗油量從20升降到了3升,僅用過去能源的15%,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至原本的七分之一。“3升房”不僅為住戶大大節省了采暖費用,同時舒適性、節能和環保效益均十分顯著。現在,巴斯夫又推出了“1升房”,在外墻和屋頂都包貼了高效隔熱保溫材料,可以比同類板材節省1200升的采暖用油。
企業居民和諧共處
但是,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一樣,化工產品在造福人類的同時,我們也難以忘卻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嚴重突發環境事件拉響的環保警報。污染環境,始終是支懸在化工企業頭上的利劍。節能減排,始終是道化工企業繞不開的難題。
以水環境為例,無水不化工。一方面,化工生產中需要大量用水進行冷卻;另一方面,水運為化工物流提供了快捷廉價的運輸。但是倘若長期與河畔的化工設施為鄰,城市居民難道不曾有過河水被污染的擔心嗎?巴斯夫眾多生產設施百年來一直矗立在萊茵河畔,附近居民卻都認為,讓巴斯夫與萊茵河為鄰最令人放心,因為這家世界級企業非常注重環保,年年投入巨資采用全球最先進的環保技術。
確實,巴斯夫廠區沿岸的萊茵河水清澈,與藍天白云相映照,堪稱美景。據悉,巴斯夫公司每年抽取2%至3%萊茵河水,約合13億立方米,其中大部分用于冷卻,僅有8%用于清洗、稀釋等用途。冷卻水在獨立的管道中流動,并且可多次循環使用。5個活性排泥池則先對所有生產廢水生物凈化,細菌吞噬廢水中有機污染物并進行繁殖,在硝化過程中特殊細菌將氨氮轉化成氣態氮。最終,15個沉淀池將凈化水從細菌泥漿中分離出來,然后流入萊茵河,細菌泥漿則經過濃縮、脫水后進入鍋爐中焚燒發電。
作為全球化工行業領頭羊,巴斯夫去年銷售額近580億歐元,不過巴斯夫執行董事會主席賀斌杰博士更樂于宣揚公司作為世界環保“標兵”的能力:巴斯夫產品的大量使用,每年可在全球范圍內減少排放約2.5億噸二氧化碳。
增強企業社會責任
在國內,隨著我國重化工的發展,行業似乎也進入“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一些重化工企業的設備老化,管理不善,存在重大的環境隱患;有的新建中小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引進或新上馬了一批工藝較落后、甚至是國家明令淘汰、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我國化工園區發展及完善程度參差不齊,防污治污的技術水平、資金投入等尚未達標。此外,化工生產的特點使得相當一部分化工企業沿江分布,一旦發生事故便能危及民眾的日常生活,因此民眾對新建化工項目如臨大敵。
當然,這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數民眾缺乏對化學品性質和化工生產過程的了解,一味恐懼,全盤否定。認為凡化學物質一律有毒有害,凡化工廠一律污染嚴重,危害巨大。這無疑人為惡化了化工企業的形象。但是,另外一方面,化工業究竟應當怎樣發展才能消除民眾心理的恐懼?這恐怕值得每一個化工從業者進行反思。長遠看來,只有提升我國化工行業的污染防治、安全生產等整體水平,建立和健全環境保護、污染懲治的法律制度,才能讓那些以污染環境換取利益的企業無生存之所,從而保證我國化工行業走上健康、綠色發展之路,消除民眾對化工項目建設的顧慮與恐慌。
邁克爾·波特曾經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指出:“企業社會責任其實并不簡單意味著成本、約束或者說慈善活動的需要,而是企業實現創新和提高競爭優勢的潛在機會……這樣的思維在未來競爭中將是決定成敗的因素。”因此,就化工行業而言,只有那些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才是受人們尊重的企業,才會是基業長青的企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