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000萬噸污泥怎么處置?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環境保護部起草的污泥環境管理體系政策文件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克服了重重困難,文件初稿終于浮出水面,將擇日出臺。上述體系政策文件主要包括3方面內容: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最佳可行技術導則、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以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規范。這一體系政策文件將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決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帶來的環境問題。
無序堆存簡單填埋問題突出
技術選擇和應用都需加強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近年來,我國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水環境惡化的趨勢,但是,城鎮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導致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按照含水率80%計算,目前我國污泥產生量約2500萬噸/年,大部分污泥只是經過初步處理后即進行無序堆存或簡單填埋,被填埋的污泥約占垃圾填埋量的10%,不僅占用大面積土地或垃圾填埋場的空間,還造成二次污染,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但由于認識、技術、政策、資金等原因,對污泥的處理處置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按照國家環保“十一五”規劃和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設施建設的“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全國所有城市都要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預計全國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將達到或超過每天1億噸。如果按這個量計算,每年含水率近80%的污泥產量將達到3000多萬噸,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
趙英民表示,當前我國污泥處理面臨管理不到位、技術不成熟等諸多問題。我國污水處理廠污泥問題十分嚴峻,在污泥處理上缺乏規范,對技術路線選擇、施工、驗收等方面缺乏指導,在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執法等方面缺乏全過程的系統管理。污水處理伴隨產生的污泥處理問題亟須加強技術引導和管理。
他認為,我國在污泥處理處置技術選擇和應用上還需要加強。亟須從技術的角度出發,明確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方向和思路。一是現有的污泥處理處置和利用的標準、技術指導文件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修訂和協調,要加強有關污染物檢測方法的開發,同時也需要加強配套技術的制定,以便對污泥的排放進行有效的管理;二是要加強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選擇和應用,雖然我國一些科研單位和企業從各個渠道對污泥處置的技術進行了研究和開發,國家的重大項目也對這方面投入了資金,在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成果的轉化率、貢獻率還需要大幅度提高,污泥處置的技術工藝路線選擇上還有較大的爭議,如果長期沒有一個引導性的東西,會導致污泥的處理處置陷入無序狀態,這樣對我國整個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的管理十分不利;三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的污泥處理投資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污水處理廠建設和污泥處理處置缺乏統籌考慮。在實際的建設和操作過程中,一些污水處理廠往往將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單元剝離,為了單純追求污水處理率或為了節省運行費用,盡可能簡化甚至忽略污泥處理單元,加之缺乏嚴格的污泥排放監管,導致污泥處理不到位。
技術政策具備強制性和執行性
為相關工程設計、施工、運營、監管提供技術依據
基于上述情況,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組織制定了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政策、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導則以及工程技術規范等文件,一方面,為相應的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也對技術使用進行引導和規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為防止城市污水處理廠產生污泥造成的二次污染,進一步強化城市污水處理廠解決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和環境要求,為相關的工程設計、施工、運營、監管提供可靠的技術依據,促進環境科技創新,引導環保產業的發展而制定相關政策。技術政策盡量簡潔化,更加具備強制性和執行性。技術導則則要體現出主流技術和先進方向技術,起到規范市場的作用。
他告訴記者,環境技術管理的基礎層是技術示范和技術指南,第二層是支撐層,包括污染防治技術指南和污染防治工程技術規范,最后是指導層,指導層是技術政策,屬于產業政策。即將頒布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最佳可行技術導則、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以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規范,可以為環評提供技術支持,為環境標準制定、修訂與實施提供技術支持,為實施“三同時”制度提供技術支持。
污泥處理費用如何解決?
現有處置方式都有缺陷,應明確責任主體
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凱軍介紹說,目前,對于污泥的處理國內多采取三類辦法:一是轉運堆存或填埋;二是燒結;三是還田或者給園林用。上述三類辦法都存在缺陷。例如,轉運或填埋需要場地,而且污泥需要做無害化處理以后才能填埋,而污泥無害化處理至今沒明確誰來出資,如何處理。另外,燒結和還田等技術也都面臨投入成本太大、土地沒法落實等問題。
南京協鑫生活污泥發電廠的一位負責人呼吁,國家是否能出臺針對處置污泥的一些補貼性的政策。比如,參照垃圾電廠電價補貼標準,按摻燒比例享受補貼。垃圾電廠還有征稅返還的政策,污泥垃圾場是否能參照這個標準,按比例享受這個政策。
有關專家認為,污泥處理從無到有,再到大規模處理設施上馬,其中不可避免涉及到污泥處理費哪里出的問題,而這也是政策制定部門和行業都在考慮的問題。
目前污泥處理沒有收費機制,在目前這樣一個政策體系下,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僅僅能保障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營,由財政全額來補貼污泥處理的運營費用不大現實,要加快處理污泥,直接提高污水處理費的征收標準似乎是迅速籌集污泥設施運營資金的唯一選擇。
對于污泥處理收費的問題專家建議,明確污泥處理的責任主體,構建污泥處理的經濟支撐體系。政府制定政策、規劃,量化污泥處理要量化處理目標,落實責任主體,同時,通過出臺收費政策或補貼政策,構建污泥處理的經濟支撐體系,保證污泥設施能夠正常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環境保護部即將出臺的污泥環境政策體系文件是一個系統性文件,其中不僅包括了技術處理規范和指導原則,也有系統性支持政策。旨在通過技術文件的引導,為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