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江水資源改革 力推“雙轉移”
新近出臺的《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以下簡稱《分水方案》)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場圍繞著水資源展開的利益分配和爭奪,已然拉開大幕。改革者的良苦用心是,借此改革減少資源浪費。但就像任何從無先例的嘗試一樣,這次改革也面臨著從定價到分配方式等種種爭議和挑戰。
河源賣水
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看,這次分水改革,給一些經濟欠發達而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廣東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除了接收珠三角產業轉移這一機會外,還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賣水“賺錢”。
河源是東江流域最迫切呼喚水權改革的城市。
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黎友煥指出,對于上游因保護水源而在經濟上做出犧牲的城市,下游經濟發達地區應該給予一定程度的補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區域內經濟的協調發展,且這種補償需要像煤炭交易一樣市場化。
但一直以來,水資源“補償”成為空中樓閣。據了解,粵海集團每年從東江取水24億多立方米,每年利潤高達六七十億,但它對河源基本沒有回饋;盡管深圳市2002年-2006年五年時間無償捐助河源資金物資達4.57億元,但這種捐贈的方式,不具有可持續性。
事實上,河源這些年一直在積極推動水資源交易。但由于水權不確定,使得河源發展水經濟缺乏政策支持。
現在河源市財政收入不過10多億。有學者指出,倘若河源每年從水權和排污權交易中獲得20億左右的收入,以及直飲水工程獲得的數十億收益,將極大地充盈河源政府的財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黎友煥指出,如果河源能充分利用水權改革之機會,賣水賺錢,河源就可以走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輕松實現“既發展了經濟,又留住了青山綠水”的目標。
東莞、惠州水權交易萌芽
記者了解到,在《分水方案》討論時期,已經有不少地市開始考慮如何引入水權交易進行水權的二次分配。
此次東江分水,東莞分得了21億方/年的用水量,而到2010年,東莞用水量可能增加到每年26億至30億方。東莞市水利局副局長陶謹坦言:“東莞肯定不夠用。”
據了解,在《分水方案》出臺后,東莞將對其下面的32個鎮街也要進行劃分用水量。“東莞明年有可能出臺各鎮街年水量分配方案。”陶謹指出,“如果鎮街用水超標怎么辦呢?主要依靠經濟手段進行控制,超標用水量需要額外購買。”
此外,為了解決供水不足問題,東莞已經同惠州博羅縣協調租用該地水庫,到時如果東莞遇到供水不足,將有1.5億方的水可以調用。東莞下面的一些鎮區如石龍,也跟惠州石灣鎮合作,連接兩鎮的水管已經鋪設完畢,在非常時期可以彼此調用各自地方的水。
這些合作,可以看作是水權交易制度出臺前的“民間”嘗試,也為今后開展水權交易埋下了伏筆。黎友煥指出,隨著水權改革在廣東全省范圍內展開,各地市之間,地市下的縣、鎮之間的水權交易,勢必會越來越普遍,從而帶來一個巨大的水權交易市場。
這就給相關金融機構帶來了商機:可能以中間人的身份撮合交易收取中介費,或者通過股權投資、水利工程項目投資、建立產業基金等多種方式直接參與水權交易。
水權交易推動“雙轉移”
記者從東莞市水利局了解到,《分水方案》的出臺后,東莞可能通過適當關閉耗水企業、發揮價格調度作用等方式來解決用水緊張問題。
惠州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也透露,惠州近年關閉了東江流域內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今年12月底前,惠陽區八家皮廠、兩家五金電鍍廠以及惠陽發電廠等11家企業將逐步關停或搬遷。此外,對企業實施用水定額管理。
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陳曉宏教授指出,目前的廣東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或許是解決水荒難題最根本有效的辦法。他分析說,由于目前幾大缺水城市,都是經濟規模總量非常大、人口非常多的城市,只有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把那些水耗大、污染嚴重的企業淘汰掉,從而為城市減壓。
水權改革:廣東新一輪改革揭幕
雖然這條全長523公里的東江在全國水系中寂寂無名,但由于它是香港、深圳、東莞等全國著名城市群的主要水源,而且將來也極可能向本區域另一大都會廣州供水,因而其水權分配方案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它全流域基本都處于粵省境內,屬粵省基本可操作的水權改革項目,因而才成為廣東水權改革的突破口。
據廣東水利廳廳長黃柏青指,除了東江流域外,北江、西江和韓江等其他三大流域,在廣東省政府的主導下,也都將陸續進行水資源的配置和水量的分配。2006年8月成立的廣東省流域管理委員會,在省的層面上,理順了水權管理體體制。
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確定,將是國內水權改革的一次重要的突破。
在國家“十五”規劃中,第一次明確了公共資源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國家水利部也提出了“水權”、“水市場”等概念,這為水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提供了依據。“我們建議省里以COD排污權交易作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重點突破口,完善建立流域水權交易政策,具體可以包括交易量的確定、交易模式、交易組織和管理、交易效果評估等內容。”溫文斐說,而前述東江流域水權分配方案,將為水權交易提供一個前提,各市在需求的缺口和富余之間,才有交易的可能性。
河源市一直在推動的另一項重大工程,就是“新豐江水庫至珠三角地區城市管道直飲水工程”計劃。河源市水務局副局長何少華披露了此項計劃的要點:從新豐江水庫建設主管道通往珠三角地區,沿途城市可共享,主管道投資約30億-35億元;年輸水量約3億-4億立方米,主要供香港、深圳、東莞、惠州、廣州等市居民食水的需要;銷售水價估計為50元/方。據估算,此一工程若投入使用的話,每年可帶給河源至少數十億的收益。
如果工程上馬,河源是否有充足的財力提供建設資金?何少華說,“我們會吸引企業投資,完全沒有問題。”
至于水權和排污權交易,除非廣東省大膽推進相關領域改革,否則將有漫長的路要走。據了解,粵省財政現在就新豐江水庫的保護,每年只給約3000萬元。
“我們建議上下游城市共同簽署‘流域環境協議’。”溫文斐說。
專家觀點 金心異 水務改革三大突出問題
水務市場化改革專家、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
1是水價不能反映其成本。實行水務市場化改革,一定要使價格反映成本,否則做不到商業化運營。
2是在自然壟斷中怎樣對水價進行監管。什么人有資格經營自來水公司;二是政府必須能管住水價的變動;三是政府怎么對低收入、弱勢群體提供公共服務的補助。
3是循環利用。治污要達到什么程度?要付出多少成本?全社會承擔的治污費又構成水價的另一個上升因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