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用微生物為湖泊清污 九個湖泊水質變清
風平浪靜的湖面下,數以億計的細菌一刻也沒閑著,爭食水中的污染物……今年5月起,湖北武漢城區的9個湖泊,首次“請來”細菌治理水質污染。日前,武漢市水務局發布最新監測結果,從監測點水質情況來看,9個湖泊水質均升了一個級別,7個升為“5類”水質,兩個升為“4類”水質。
治污菌劑“洗亮”西北湖
微風拂過江漢區西北湖湖面,泛起陣陣漣漪。記者在湖邊走了一周,原來綠油油的水明顯變清了,湖水也沒有了以往的異味。
今年5月份,武漢市水務部門首次引進一種名為“微生物修復水體污染”的新技術,開始在江漢區西北湖“試點”,一系列菌劑投入發黑發臭的水中。在北湖邊開雜貨店的余媛女士說,跟以前相比,湖水清亮多了。
武漢市水務局最新監測結果證實,西北湖水質已從4個月前的“劣5類”凈化為“5類”。如此明顯的轉變,正是緣于前幾月投下的治污菌劑。
這種修復技術由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研制,獲得國家專利。在西北湖的試驗中,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漢大學、市水務局、市環保局專家實地考察后認為,這種修復技術無二次污染,見效快,總體水平在國內領先,尤其適合治理城市湖泊、景觀水等死水。
細菌“吃掉”富營養物質
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負責人介紹,此次運用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目的在于恢復湖水自凈能力,讓湖水自然變清,重建湖水生態系統。具體來說,是將7大類20余種細菌組合在一起,每克菌劑中的細菌含量達500億—1000億株,分布在湖水的上、中、下3層,將水體中的富營養物質“吃掉”,有利自然生態恢復。
技術人員表示,微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的特點,是利用生物科技減少湖泊中的氮、磷含量,恢復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相互轉化。然后通過人為補充動、植物,最終實現湖泊生物在數量上的平衡,改善湖泊水質和底泥。生物菌投放周期一般為3個月,細菌“播撒”到水中后,讓水中氮、磷等富營養物質的降解速度提高數倍。
今年6月份,在西北湖細菌治污試驗的基礎上,北湖、后襄河、機器凼子、菱角湖、蓮花湖、紫陽湖、內沙湖、四美塘等湖泊也被列入試驗隊伍,使試驗湖泊總數達到9個。經4個多月的試驗,西北湖、后襄河、機器凼子、菱角湖、蓮花湖、四美塘水質已由“劣5類”升為“4類”,內沙湖、紫陽湖水質由“5類”升為“4類”。從投放后的情況來看,9個湖泊水質異味削減,水體在觀感上逐漸變清,造成湖泊富營養化的指標有所降低。
湖泊治理應從多方著手
在月湖治污過程中,科研人員引入“人工生物浮島”,種植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中多余的營養,以凈化湖水。通過水生植物定植、湖濱人工濕地、藻類控制等手段,還對蓮花湖和三角湖等多個漢陽湖泊進行了生態修復。
武漢市水務局辦公室主任王赤兵表示,湖泊全方位生態修復,需要從截污、河底清淤、水生植物恢復、生態濕地及坡岸整治等多方面著手,才能最終奏效。作為一項頗有成效的試驗,細菌治污的最終效果還需要其他環節的配合。王赤兵說,治理湖泊污染沒有任何“捷徑”可走,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受諸多外部條件的影響,細菌治污的效果還可能有一定反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