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我國近海有毒有害藻華增多
“近年來,我國近海藻華呈現的最大特點是,海藻的種類在變化,有毒有害的越來越多。”10月19日,在北京舉行的GEOHAB第二次“有害藻華與富營養化”開放科學大會上,大會科學指導委員會共同主席、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周名江告訴記者。
![]() 我國近海正面臨嚴峻的富營養化態勢 |
GEOHAB即“全球有害藻華生態學與海洋學”國際研究計劃,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和國際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于1998年聯合發起并推動實施的。此次開放科學大會討論了營養鹽污染與沿海富營養化,富營養化海域有害藻華的動態、影響與對策等多個議題。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130余名科研人員參加了大會,其中外籍學者50余名。
此次大會由中科院海洋所和國家海洋局一所聯合承辦。周名江說,本次大會在北京召開,既源于國際學術界對我國相關研究地位的認可,也因為中國經濟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中國近海是目前富營養化研究所針對的極典型地區。
我國近海正面臨嚴峻的富營養化態勢。在近海富營養化等因素的驅動下,有害藻華也呈現出明顯的演變趨勢,有害藻華的發生頻率、影響范圍和危害效應不斷上升。自2000年以來,我國沿海每年有害藻華的記錄可達數十次,遠遠高于2000年以前的記錄;有害藻華的影響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的大規模甲藻赤潮影響范圍,最大可達上萬平方公里;形成有害藻華的種類也呈現出明顯的演變趨勢,更多有毒有害藻類形成的藻華在我國近海發生;另外,2007年以來,在我國海域連續發生了由大型綠藻滸苔所形成的大規模藻華。
我國近海的有害藻華對海洋生態環境、海水養殖和人類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周名江介紹說,僅以浙江省的一個海島為例,由于有毒海藻使得魚類中毒死亡,一次赤潮帶來的經濟損失就高達3000多萬元。
明年初,由周名江擔任首席科學家的“973”項目“我國近海藻華災害演變機制與生態安全”將全面啟動。周名江說,目前人類還無法對藻華的發生進行準確預測,治理能力也僅限在很小的局部范圍內,歸根到底還是需要控制大江大河對近海的營養輸出。“日本的瀨戶內海曾經專門為此立法,效果非常明顯。”周名江表示,而對于我國來說,近海的營養鹽輸入到底需要降低多少、陸地污染與海里生態系統之間如何響應,都是亟須科學家去計算和研究的課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