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支流水體面臨藍藻污染挑戰
在6月30日舉行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部際聯席會議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透露,與“十五”相比,“十一五”期間,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體水質總體由輕度污染轉為良好,但支流水華問題擴大,呈現出由河流型(硅藻)向湖泊型(藍藻)演變的趨勢。
會議材料顯示,與2005年相比,2009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一至三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8.1%,增加了19.1個百分點;劣五類水質斷面比例為4.8%,降低了7.1個百分點;支流主要為四類水質。
盡管水質有所改善,三峽工程壩址所在地湖北省的副省長張通在會上提出,由于三峽蓄水后,水體交換變緩、面源污染釋放等原因,長江支流爆發水華(即藍藻大量繁殖)風險增高。湖北省內三峽庫區有香溪河、青干河、神農溪等7條支流先后多次發生水華,并呈現由支流、庫灣滯水區向干流近岸水域蔓延趨勢。“在三峽工程175米蓄水后,庫區水體交換率將更少,水流會更緩,庫區和回水區面積會增大,庫區發生水華的面積和幾率也將更大。”張通說。
據水利部副部長劉寧介紹,長江支流屢發水華,主要原因是水體的富營養化。其一半的富營養化污染來自于農業的面源污染,因此,除工業點源污染治理外,還要研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科學技術和方法。
張力軍對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建設總體進度緩慢提出了批評。他說,與全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實施的平均水平相比,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規劃項目完成率低18.6個百分點,項目未動工率高12.9個百分點,庫區重點鎮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庫區支流綜合整治項目和船舶流動源污染治理項目尤為緩慢,其中9個船舶流動源污染治理項目全部沒有動工;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總體偏低、處理設施閑置現象較突出。他強調,目前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保護性工程依然不足,如果不積極采取措施、推進保護性工程建設,一旦水質惡化,治理難度將更大。
張力軍說,三峽工程蓄水導致長江中下游水文條件發生巨大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深遠。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如何做好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如何實現全流域水資源的合理調度,都是亟須進行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
據了解,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工程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近1000億度。與同等規模火電站相比,三峽電站每年可替代燃煤5000萬噸,少排約1億噸二氧化碳、100萬噸二氧化硫、37萬噸氮氧化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