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新河:垃圾場上建起三合一生態園
荷風嬉魚、綠柳掩波、小橋流水……8月23日,風景宜人的撫順市海新河復興生態園又迎來了一批新的住戶——10余種、百余只水鳥在棲息園內覓食嬉戲。看著園內一派和諧共生、生機勃勃的景象,有誰會想到這里曾經是一條高度污染的渾河支流和一個臭氣熏天的大垃圾場? 8月24日,記者從撫順市環保局了解到,經過幾年的治理,海新河復興生態園已成為集生態教育、循環經濟、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園區。
![]() |
海新河是渾河撫順城市區段的一條主要支流,過去長期接納流域內19萬居民和10余家工業企業直排的生活污水與工業污水。同時,該河流經撫順榆林地區一座占地12萬平方米的露天垃圾場,垃圾產生的滲濾液不斷流入河內。海新河水質劣于國家地表水五類標準,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環境質量,甚至對渾河乃至遼河流域的水質造成影響。
為治理污染、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提升渾河水體功能,2004年,撫順市環保局開始著手按照循環經濟“3+1”模式,圍繞城市中水回用和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將海新河和露天垃圾場“捆綁”起來進行綜合整治。施工人員先將垃圾集中堆放,堆山造湖,建成綠草茵茵、亭閣翼然的都市休閑公園。在垃圾集中堆放后騰出的6萬平方米空地上,施工人員又分別建了一座日處理污水能力為6萬噸的一級污水處理廠和一片占地約 5萬平方米的人工濕地。
海新河水截流進入污水處理廠后,經過一級絮凝沉淀處理后,水質達到了四類水體標準,再經過人工濕地凈化深度處理后,流入渾河的水質已達到了三類水體標準。濕地凈化采用生物凈化法,濕地內植入了蘆葦、蒲草等具有凈化污水功能的水生植物,使主要污染指標大幅下降。同時,他們還在凈化后的海新河水中放養了近萬尾草魚、鰱魚,既有助于凈化水質,也為市民提供了垂釣、觀賞的環境。2009年,海新河復興生態園獲得省環境教育基地稱號。
經過這樣工程和生物處理后的海新河水達到了工業企業中水回用的國家標準。處理后的中水提供給企業,不但給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每年還可為自身創造1100萬元的經濟收入。
目前,海新河周邊的生態景觀逐年變好,吸引越來越多的鳥兒來到這里覓食嬉戲,原來的海新河和垃圾場已經變成都市綠島。同時,園區按現代公園建設的標準,經綠化臺地、護砌濕地、硬化路面、小品雕塑等,使這里呈現出一派園林景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