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硫行業需求很大問題不少
目前,火電脫硫市場在經歷了激烈的價格競爭后,基本格局已經穩定。從業企業根據自身規模,各自重新規劃發展方向。那么,目前脫硫市場還存在哪些問題?企業如何規劃未來發展?如何看待脫硫工程造價?脫硫行業的特許經營制度推行情況如何?本報記者近日就此采訪了相關企業。
技術選擇缺乏整體規劃,燃煤與脫硫劑品質影響脫硫效果
我國脫硫技術使用最多的是石灰石——石膏法,此項技術來源于日本、德國,這些國家由于自身缺乏石灰石礦,因此對于脫硫后的石膏是可以做到有效利用的。中國則不同,擁有大量高品質的石灰石礦,而脫硫后產生的石膏在質量上和經濟上不占有優勢,因此,部分副產物石膏反而成為新的污染源。
中國的脫硫設施需要適應中國的國情。中國電廠煤質差,而且煤種變化較多,需要適應性強的脫硫設備。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煒戲稱之為“吃粗糧”。同時,他指出,目前中國脫硫用戶還希望脫硫設備造價繼續降低。
據無錫市華星電力環保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徐寧介紹,在市場上部分脫硫總承包工程公司為了中標,不得不壓低價格,進而簡化工藝或壓低設備采購價格,致使工程質量下降,也使得后期無能力提供售后服務。
徐寧告訴記者,正常來說,濕法脫硫的國產化設備仍不能與國外設備抗衡的原因,除了技術消化程度,生產制造質量(工藝與設備公差與配合的精準度)之外,還與材料質量有關(比如材質的具體成分、力學性能等),這又牽涉到我國冶煉行業的技術水平。相對而言,干法工藝設備的國產化要成功得很多。此外,國內脫硫劑的質量也是造成很多設施運行不佳的重要原因,比如,環保部門對脫硫劑品質的要求,石灰石純度要求90%,石灰純度要求85%。而我國部分企業出品的脫硫劑品質含量普遍達不到國內要求的標準,有時純度甚至不足要求的一半。
脫硫工程造價和盈利水平逐漸穩定
關于脫硫工程造價和盈利,一直以來,業內存在著不同說法。一般來說,中國大陸地區脫硫工程造價相對較低,除了設備部分國產化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國電龍源一位工程師告訴記者,香港以及國外脫硫工程造價高,除了和選用高質量的設備有關之外,還和當地的政策、法規等相關。比如香港,由于執行嚴格的8小時工作制,工期比內地高出一倍以上,再加上人力成本較高,產生的成本相應的比內地高出許多。據悉,凱迪中標的香港中華電力青山電廠 4×680MW脫硫工程實際造價達到800元/千瓦。
![]() 中國大陸地區脫硫工程造價相對較低 |
針對盈利水平,這位工程師介紹說,國電龍源目前在工程承接建設過程中,脫硫工程設備部分基本是沒有利潤,不管使用國產還是進口設備,都已在分項價格表里明確,而且進口設備的退稅也是要退給業主。龍源設備部分的利潤基本是批量購買,廠家給出的優惠部分,大約占工程預算的1%,但這一部分僅僅勉強抵消了建設管理費用。他認為,脫硫公司主要的盈利點在于技術服務費,大約是8%~10%左右。這個利潤率雖然比最初的50%以上低很多,但與其他行業相比,仍屬于正常盈利水平。
據國內某大型脫硫企業估算,脫硫工程造價在250~300元/千瓦左右時可以基本上保障質量,但一些中小型脫硫企業,卻另有說法。
徐寧介紹說,作為中小型的環保企業,華星承擔的脫硫項目多是大型企業的自備電廠、新能源項目和熱電聯產項目,其鍋爐規模較小,技術的國產化和大部分設備的國產化,使其脫硫工程造價較低。此外,華星電力系原國家電力公司歸口管理企業,擁有兩個全資投資的設備生產廠和一支成熟的售后服務團隊,因此具備設備研發、制造與現場安裝能力。自2000年起,完成了大部分脫硫進口設備的國產化和工業運行,從而避免了二次或三次分包,可使脫硫項目工程造價進一步降低,基本上可控制在200~250元/千瓦左右。
凱迪電力退出脫硫市場,中小脫硫企業則創新求生
目前,脫硫產業市場是惡性競爭還是大有前景,業內說法各不相同。對于上市企業武漢凱迪電力來說,脫硫業務成為一個“燙手的山芋”。在凱迪電力年度股東大會上,凱迪電力董事長、總經理江海表示,由于國內脫硫市場目前已進入一個惡性競爭階段,并呈進一步加劇的趨勢,煙氣脫硫工程中標價格已下降到180元/ 千瓦左右。為避免上市公司受到惡性市場競爭的傷害,公司從低利潤趨勢的脫硫產業抽身而退,高價轉讓所持電力環保70%股權,并向煤炭能源綜合利用以及節能減排產業轉型。
不同于凱迪電力對脫硫未來發展的看法,華星副總經理吳浩侖認為,脫硫市場很廣闊,但一個公司要立足必須有自己的細分市場客戶群體、專業化特色和相應的企業機制。從市場客戶群體來說,他們30年來的定位一直在大型企業自備電廠和新能源項目等壟斷性較弱的煙氣凈化設備和工程領域,并已經累積了800多家電廠用戶;從專業化來說,他們從火力發電、垃圾電廠到鋼廠燒結機,始終立足于煙氣凈化這一環節,而不是盲目跟風,以確保公司的專業化特色;從企業的機制來說,他們已經建立起完善的設計流程(包括工藝軟件)、項目管理ERP軟件和內部溝通平臺,確保了工藝計算的準確性和一貫性,提升了項目的管理能力。
脫硫行業亟須推進特許經營
由于電廠相關技術人員的匱乏,導致電廠完成脫硫工程之后,幾乎沒有能力進行運行和基本維護。因此能很好解決這個難題的特許經營制度,已經逐漸受到脫硫公司重視。目前,排名靠前的幾個大型脫硫公司已經開展了特許經營試點。
不過,人才的匱乏不僅僅困擾著電廠,也同樣困擾著專業脫硫公司,特別是有能力負責運營、維護現有脫硫設施的人才。為此,不少脫硫特許經營試點同時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任。
徐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實質性人才缺乏的問題,曾建議有關院校開設煙氣脫硫專業,培養我國煙氣脫硫專門人才,此專業不僅對脫硫工程承包公司來說有需求,而且在燃煤電廠、鋼鐵燒結廠等都有需求,可以為我國脫硫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力量。
對于目前試點的盈利狀況,據了解,國電龍源已經與國電大同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國電蘭州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和國電蚌埠發電有限公司3個試點項目簽訂了總裝機容量438萬千瓦的脫硫工程特許經營合同。其中實際投運的只有大同項目,蚌埠項目剛剛試生產,蘭州項目正在建設。大同特許經營項目從今年3月已開始盈利。
據國電龍源工程師介紹,脫硫項目運營是否盈利主要看電廠是否能滿負荷運行。這位工程師解釋說,一般來說,電廠年負荷達不到80%,就要虧損。而目前,受國內電量需求影響,電廠負荷一般不足,加之很多電廠都虧損,向電廠要錢很不容易。
另外,現在煤價高,且很多電廠燒的都不是原設計煤種,灰分、含硫量一般都比設計值高,再加上電除塵的因素,導致脫硫效果一般都只是基本達到或接近設計效果,且導致設備使用周期變短,維護量極大,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制約了脫硫行業的發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