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BOT模式建成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的經驗與困境
探索:醫療廢物處置開始特許經營
正曉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的昆明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是云南省第一個特許經營的以BOT模式建設運營的醫廢項目。
據了解,在這個醫廢項目建成以前,昆明市主城區及安寧市的醫療廢物由位于安寧市的昆明固體廢物處理中心進行處置,其余地區自行處置。由于昆明固體廢物處理中心處理能力低、服務范圍小、處理設施不符合規范、廠址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昆明市醫療廢物收集、運輸及儲存設施管理不規范的狀況一直未能改變。
作為《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項目之一的醫廢項目,同時也是昆明市創模、創衛的重點項目,2003年6月,經昆明市政府批準,醫廢項目采用由公司自籌資金建設、管理、特許經營期滿后無償交給政府的BOT模式建設。2004年,昆明市政府委托市環保局對醫廢項目按BOT模式向全國公開招標,在參與競爭的29家企業中,正曉公司中標。
在昆明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對30多處擬用地塊的反復比較、遴選,正曉公司于2005年獲批在富民縣羅免鄉高倉村委會大凹村建設醫廢項目。項目占地41.5畝、總投資4969.59萬元,采用焚燒處理方式,建設兩條日處理15噸的回轉窯裝置,最大處理能力30噸/天。項目于2006年6月開工建設,2007年2月即投入試運行。
正曉公司總經理江正云說,如此快的效率和各項工作的順利進展,得益于昆明市的政策支持、各級政府和環保、衛生、發改委等相關部門的大力幫助。
據了解,醫廢項目建設過程中,項目選址、征地、環境影響評價、進場道路占地協調、施工等涉及到各級政府的多個相關部門,這些部門很好地履行了政府職能,“三通一平”(即通水、通電、通路,平整場地)保障及時到位。時任昆明市環保局長和麗川曾要求,如正曉公司向環保局提交任何急需解決問題和困難的報告,相關處室必須24小時內回復。項目建設開工前,建設場地不通水,富民縣政府協調從15公里外引水進場,現在每天近100噸的用水有足夠保障。在建設過程中,正曉公司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要求辦理相關的審批手續,通過了項目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評價、項目初步設計、環保試運行的各項審批,項目各項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建成并運轉正常。
2008年4月,經昆明市政府授權,昆明市環保局和正曉公司正式簽訂了《昆明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項目特許權協議》。根據協議,正曉公司按照物價部門(昆明市發改委)核準的收費標準,向醫療廢物產生單位提供醫療廢物處置服務并收取醫療廢物處置費,以保障運營企業安全處置醫療廢物并實現保本微利。項目經營25年后,無償移交給昆明市政府繼續服務社會。
2009年3月,醫廢項目通過了云南省環保廳組織的環境保護工程竣工驗收。
支持:醫療廢物都能順利收集嗎?
通過BOT模式,昆明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順利建成,但是如何保證醫療廢物能夠進入中心?昆明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了規范的政策措施,為處置中心支撐起足夠的生存空間。
醫廢項目試運行后,昆明市關閉了原來不達標的昆明市固體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加大力度打擊非法收購醫療廢物的違法行為,協同正曉公司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推進集中處置。
為規范醫廢集中處置管理,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昆明市醫療廢物管理規定》明確規定,醫療衛生機構產生的醫療廢物應當委托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集中處置,禁止無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收集、運送、貯存、處置。醫療衛生機構委托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處置醫療廢物,應當簽訂廢物處置協議,并在協議簽訂之日起10日內,將協議文本報送當地環境保護、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此規定還強調,在具備集中處置條件后,醫療衛生機構違反規定,逾期不拆除自行設置的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將被處以5000元以上兩萬元以下罰款。
此外,昆明市衛生局多次下發關于加強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處置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縣(市)區衛生局、三個開發(度假)區(即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和滇池旅游度假區)事業管理局應協同轄區環保部門,組織轄區醫療衛生機構,做好與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簽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協議(合同)的各項工作。2009年9月,昆明市相關部門請求省衛生廳領導協調部分省管醫院與正曉公司簽訂醫廢處置合同、規范擺放醫療廢物收集周轉箱等問題,在云南省政府相關領導批示下,相關部門積極配合,使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
一直以來,昆明市環保局積極指導各縣(市)區及開發區對處置中心與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嚴格監管。昆明市環保局依據《昆明市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辦法》、《昆明市醫療廢物管理規定》等政策法規,從建立健全管理責任制、制定應急方案、完善登記資料、加強運輸管理、定期檢測評價等11個方面,給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和正曉公司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為有效應對處置中心因特殊情況停止運行、確保環境安全,2009年3月,經昆明市政府同意,昆明市環保局編制的《昆明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應急方案》已下發全市相關單位正式執行。
在協調處置中心與醫療機構順利開展醫廢集中處置工作的同時,昆明市危險廢物監督管理所加大監管力度,采取多種方式,對14個縣(市)區及開發區醫療廢物的監管、行政處罰等實施跟蹤督察。
相關政府和部門還努力做好服務工作,富民縣縣委書記趙學龍告訴記者,即便在2009年發生特大干旱以后,也是優先保障處置中心用水。為切實提高處置中心從事醫療廢物收集、運輸、貯存和處置工作的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的業務素質,2009年7月,昆明市環保局、衛生局聯合組織舉辦了醫療廢物處置技術培訓班,邀請云南省環科院固廢中心和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專家系統講授了醫療廢物的識別、分類包裝、緊急處理、技術規范、注意事項、安全防護以及甲型H1N1流感傳染性、防治措施、防護措施等知識和技巧。
另據統計,處置中心醫療廢物收集清運處置量由2007年的平均約5噸/天增加到2009年的20.4噸/天,2010年前三季度日均處理量為20~24噸;年處置量由2008年的5600噸增加到2009年的7441噸,2010年前三季度共處置6300多噸。按昆明市環保局、衛生局統計及預測,結合正曉公司的實際情況測算,2010年全市醫廢收集處置量將達8500噸。處理量的上升既與昆明市人口總數不斷增加相關,也與醫療機構分類逐步規范密不可分。
記者從昆明市危險廢物監督管理所了解到,3年多來,隨著簽訂醫療廢物處置合同的醫療衛生機構數目的增加及醫療廢物處置范圍的擴大,目前昆明市所轄14個縣(市)區醫療機構已100%實現醫療廢物集中處置。
困境:為何一直在虧損?
經過昆明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和正曉公司、醫療衛生機構堅持不懈的努力,昆明市醫廢集中處置中心終于建成并投入運行,但在運行過程中,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卻逐漸暴露出來。記者從正曉公司提供的材料上看到,公司一直在巨額虧損的壓力下運營,從2007年至2009年建成后營運至今,共計虧損3200萬元。
江正云說,醫廢項目是采用BOT模式建設的,所有的建設、運行費用均為公司自籌,未涉及政府資金補助,亦未使用國債資金。因持續虧損,現在處置中心每天的運行都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已提請相關部門協調解決。
江正云認為,導致虧損的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
項目投資大,財務費用高
建設生產線之初,公司先后到重慶和德國的兩家公司進行考察,如選用重慶某公司的技術設備整個項目需投入1400多萬元,而選擇德國的則要4970萬元。反復權衡后,公司做出了舍近求遠、舍廉求貴的決定,為的就是確保處置質量。
為確保清運工作不留死角,正曉公司配置了18輛專用清運車和1.2萬個醫療廢物收集周轉箱。根據昆明主城區(一環路內)中小型醫院及診所數量及分布情況,共建立醫療廢物停靠點7個,8個郊縣、東川區、安寧市醫療廢物停靠點各1個,并配備三輪車70多輛,平均每輛三輪車每天收集25家左右診所的醫療垃圾。同時,還配備專用的清洗消毒機1臺,消毒點3處,以保證醫療廢物收集周轉箱、運輸車輛及工作人員每天進行消毒處理。這些配套也增加了財務費用。
每輛運輸車每月跑8000公里
按照相關要求,昆明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的主要職責是對昆明市所轄五華、盤龍、官渡等14個縣(市)區范圍內各類醫院、門診部、診所、衛生部門和醫學教育機構所產生的醫療廢物進行統一收集、運輸和處置。據了解,目前由正曉公司負責清運處置醫療廢物的醫療機構達2661家,清運線路29條,每條線路平均90多家,采取從醫療廢物集中貯存點進行收集的方式統一清運。如此計算下來,醫療廢物專用運輸車平均每月每輛有8000公里行駛里程。目前,公司現有車輛的行駛里程均已達到40萬公里,已達到貨運車輛報廢的條件,車輛保障和設備維修經費非常困難。
收費價格偏低
為保證企業合理收取醫療廢物處置費,昆明市發改委出臺指導性文件,3次對處置中心提出的醫廢處置費申請進行批復,處置費從2007年的1元/床·日分別調整為2008年的1.8元/床·日、2009年的2.15元/床·日。同時,在2009年5下發的《關于調整昆明市轄區內醫療廢物處置政府指導價的通知》中明確,調整醫療廢物處置收費指導價按實際固定病床數每日每床2.15元收取,以指導價為基礎,正曉公司與各醫療機構在上下浮動幅度不超過10%的范圍內簽訂合同并執行。現在,正曉公司按每日每床2.37元的統一標準收取(編者注:2.15×110%=2.365≈2.37元,此價格獲得醫療機構認同)。
然而即便如此,昆明市現行的醫療廢物處置費與國內其他地方相比仍處于中下水平。據了解,正曉公司今年的收費按2009年標準執行,目前基本可以維持日常運行,但不能彌補設備折舊費用,更無法保障投資收益率。因處置量明顯增大和設備優化維修需要,導致處置過程中的油料、設備、勞動力等運行成本出現較大增加,加劇了公司運行的經濟壓力,很難實現保本微利。
更何況與醫療機構簽訂醫療廢物處置合同也是一個難題。從今年1月開始簽訂醫療廢物處置合同至今,仍有10多家醫院和300余家診所未和公司簽訂處置合同,個別省級醫院也是拖了很長時間才簽訂。而為了確保昆明市的醫療廢物100%實現處置,正曉公司對這些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廢物一直都在進行無償處置。
對于正曉公司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云南省腫瘤醫院服務中心經理李維民表示理解。但他同時也表明,他所在的醫院每年處置醫療廢物的開支將近110萬元,目前這筆開支不能計入醫療成本,對醫院也是一大負擔。醫院為病人服務并沒有向其收取產生醫療廢物的相關費用,卻要為處置醫療廢物埋單,這顯然有些不合理,希望政府盡快出臺政策加以解決。
正曉公司有關負責人認為,應盡快制訂合理的收費價格,確保處置中心正常運行,并確保BOT模式下項目的保本微利。建議上調醫療廢物處置單價或者收取醫療廢物門診人次費用,有病床的醫療機構按床位收費,標準應為2.8元/床·天;無病床的醫療機構門診按人次收費,標準為0.5元/人·次。以此標準實施方可保障企業運行,但仍未達到微利的標準。同時,建議政府出臺政策,將醫療廢物處置費納入醫療成本。
設備24小時運行處置成本高
BOT模式運作中的醫廢集中處置質量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也是環保部門監管的重中之重。在對醫廢項目實施監管中,2010年以前,昆明市環保局相關執法人員在實施在線監測的同時,每個月都對處置中心進行一次現場檢查,檢查的主要內容包括焚燒車間、污水處理車間、飛灰固化車間、中控室、在線監測等設備的運行情況,廠區衛生環境情況,檔案建立及管理情況,內部臺賬情況等。2010年以后,昆明市環保局將對處置中心的檢查頻次提升為每半個月一次。
昆明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劉俐俐認為,采用特許經營BOT模式運作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項目,既有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建成投運效率高等不少優點,也帶來政府部門監管上的不利因素。在當前運行機制尚不完善、缺乏切實管用的監管手段情況下,最關鍵的是要探索如何確保處置中心正常運行,用什么樣的方法和措施有效防范環境安全風險,這已成為環保等部門目前最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課題。
正曉公司也在不斷努力,采用先進技術,千方百計確保醫廢處置完全達到標準。據了解,昆明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目前有兩條逆流回轉窯和二次燃燒處置線,每條處置線額定處置能力15噸/天,污染物排放達到歐洲二級排放標準。焚燒爐采用逆流焚燒加二次燃燒工藝,回轉式焚燒爐運行連續作業,控制一次燃室焚燒溫度為650℃~900℃,二次燃燒室溫度為850℃~1100℃。焚燒產生的煙氣凈化系統重點是控制尾氣中二惡英及重金屬的含量。煙氣凈化采取“驟冷”措施,急速冷卻后的煙氣進入脫酸反應器,脫除煙氣中二氧化硫和氯化氫等酸性氣體;之后進行活性炭吸附,吸附二惡英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含塵煙氣采用濕式加布袋除塵,除塵后的煙氣通過引風機送往煙囪高空外排,相關指標滿足《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4-2001)和《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54-93)。
處置中心實現了全自動運行控制,整個處置工藝采取了進料、焚燒、煙氣凈化系統及輔助工程等全過程自動運行控制,實施了中央控制室計算機監控、DCS集中監視和控制,生產系統隨時根據各項指標自動調給物理制劑、氧氣、燃油等,對排放的煙氣凈化過程中二氧化硫、顆粒物等7項指標24小時在線監測。處置中心建有處理能力為500m3/d的專用污水處理站,廢水進入存儲池后進行物理化學預處理與生化處理,處理廢水達到標準后回用于煙氣凈化系統及指定綠地的澆灌,廢水循環使用不外排。
少數醫療機構在收集醫療廢物時沒有嚴格進行分類,加大了處置難度。為解決這一難題,公司調集技術力量,對相關設備和配套設施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優化,確保了醫廢項目各種設備運行始終保持良好狀態。
先進的焚燒工藝和自動化裝置確保了醫療廢物集中處置過程全面達到環保要求,但是高昂的運行費用卻使企業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