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異地排污需治地方保護
環境保護部曾對一起跨省非法傾倒危險廢物事件進行了通報,并公開表示,以提供監測數據等證據的方式,積極支持污染受害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異地違法排污者賠償損失。
據悉,2009年12月3日和7日,浙江省東陽市普洛得邦制藥有限公司將危險廢物委托給無經營許可證的邢丙華處置,邢丙華等5人將危險廢物裝入鐵桶,傾倒在安徽省亳州市渦陽、利辛兩縣境內。兩縣共發現危險廢物1047桶。經監測,其中均含有三乙基胺、甲苯、苯酚等成分復雜的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
異地轉移排污是近年來凸顯的新問題。前不久,山東省環保部門接連遇到多起污染案件。濟南市環境監察支隊支隊長翟立哲表示,當前我國環境執法未實現跨省界,法律對異地偷排行為的監管尚沒有專門的規定,如果有外省的企業到本地排污,本地環保部門不能直接進行處置,一般要移交外省環保部門,很有可能遭遇地方保護。筆者對翟立哲的觀點深表贊同。同時認為,地方保護主義不除,想消除污染物異地轉移偷排現象很難。
透過近來接二連三發生的污染物異地轉移偷排事件,我們不難看出某些地方扭曲的政績觀――只顧自己管轄的“一畝三分地”興旺發達,平安無事,不管其他地方“洪水滔天”。冷靜地思考,今日你污染我,明日我也會污染你;我的灰塵污染你,你的臟水污染我……任其發展,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從利益博弈的角度來看,最終無論哪一方都逃脫不了受污染的厄運。
筆者認為,地方政府要增強大局意識,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出發,堅決摒棄地方保護主義。建立健全法制,采取切實措施堵塞監管漏洞,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當務之急是完善防范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明確企業處理污染物的責任。同時,對污染物去向也要落實監管責任,將污染物的控制與領導干部的“烏紗帽”、執法人員的“鐵飯碗”掛鉤。即使沒有發生污染事件,只要本地企業大量污染物去向不明、監管不力,同樣應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這樣一來,領導干部和執法人員自然會“不須揚鞭自奮蹄”。進而,處理污染物異地轉移偷排事件將實現從救火式“治標”向防范式“治本”轉變,從末端治理向末端治理與源頭、全過程控制相結合轉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