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環保:看西瓜皮如何“燃燒”發電
統計顯示,目前,蘇州市區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在3500噸左右,比冬季相對要多,其中,1000噸被送進了建在吳中區七子山下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實現“變廢為寶”資源化利用,還有2500噸在七子山下進行專業填埋。近日,記者走進光大環保能源(蘇州)有限公司,看生活垃圾是怎樣發電的。
850度高溫西瓜皮也能“燒”起來
汽車行駛在吳中區寶帶西路的向西延伸段,大約十來分鐘后,一眼就能看見光大環保的“標志性”建筑。走進廠區,這個每天要“吞噬”1000噸生活垃圾的廠區看不見任何垃圾的蹤影,綠樹、小橋、流水營造出的是一個靜謐、舒適的環境。
在廠區,記者看到,每天從城區各地運送來的生活垃圾“走”的是專用通道。進入“軌道”后,各種各樣的生活垃圾很快被送進“密室”,進行發酵脫水。
光大環保能源(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曙光介紹,從各個小區、街道收集起來的生活垃圾,首先要在垃圾壓縮站進行壓縮,再用專用運輸車運輸到廠區。由于生活垃圾含水多、熱值低,因此必須先經過2到7天的發酵脫水。經過發酵后的混合生活垃圾其熱值有所提高,投進經過預熱的高溫爐后,很快能燃燒。“焚燒爐的預熱過程很重要。”蔡曙光說,預熱中必須利用噴柴油來點火、助燃。當焚燒爐的溫度上升到850度以上,不斷投入的生活垃圾會慢慢自主燃燒,當垃圾能自主燃燒時柴油可慢慢撤離。“850度,發酵后的西瓜皮也能‘燒’起來。”
蔡曙光介紹,垃圾焚燒發電采用的是歐洲的順推式爐排爐技術,這樣的技術能使垃圾達到完全燃燒,很適合中國高水分的生活混合垃圾處理。此外,垃圾焚燒的主要煙氣排放達到了歐盟一號標準。
據了解,焚燒技術為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未來垃圾處理的發展方式。在蘇州,生活垃圾每年在以5%到10%的速度增長,“多燒少埋”成為垃圾處理的一種方向。目前,光大環保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投資5億元的一期工程處理規模為1000噸/日,配套兩臺9兆瓦的發電機組,每年可發電1.2億度,其中上網的有1億度。據測算,1.2億度電,相當于燃燒9.5萬噸標準煤所發的電。此外,投資4.5億元、同等規模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工程已經開工建設,預計明年6月可建成投運。
30米“深井”冒出來的不是水而是沼氣
填埋是中國最主要的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方式。在蘇州,每天有2500噸左右的生活垃圾被送到七子山垃圾填埋場進行專業填埋。
蔡曙光介紹,垃圾填埋的基本方法是一層垃圾一層土壤。被填埋后的生活垃圾會發生厭氧反應,并產生沼氣。由于垃圾填埋場大多是露天敞開式的,如果不加以利用,大量沼氣釋放到空氣中,既浪費了能源,也會對周邊的空氣質量造成一定破壞。
沼氣收集發電,是“變廢為寶”的環保產業。七子山下的光大環保沼氣發電項目總投資約2744萬元,項目于2006年建成投產發電。
在開闊的垃圾填埋場,沼氣是如何收集起來的?蔡曙光說,和人們想像的不一樣,光大環保的辦法是“打井”。在垃圾填埋場,一口30米深的“小深井”鉆下去,出來的不是地下水,而是噴涌的沼氣。
從“深井”里“冒”出來的沼氣,經過管道收集后,被送進內燃機組,經過燃燒后即可通過熱能發電。蔡曙光介紹,能冒沼氣的深井并非取之不盡,經過一定時間的“開采”,深井里的沼氣會越來越少。到一定時間后,深井必須“轉移陣地”,換個地方重新“開采”。
據介紹,光大環保沼氣發電項目配備了兩臺1250千瓦的內燃發電機組,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共用上網線路。目前,項目每天能發6萬度電,年發近2000萬度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