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廢處置產業市場:市場巨大何以門庭冷落?
醫廢處置產業市場介入難、運營難、整合難,亟須建立特許經營制度
從“非典”到“甲流”,我國醫療垃圾處置產業從無到有得以快速發展,但除了設備生產商之外,行業內專業的大型企業并不多,作為一個市場潛力頗大的新領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個相對冷清的局面?企業在發展中遭遇了哪些難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合加資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景志先生。
合加資源屬于較早進入醫療垃圾處置行業的大型環保企業,從2004年開始逐步探索以市場化的方式解決城市醫療垃圾的處置問題。
為什么少有專業公司介入?
市場化運作中,“國有出資代表”的設立影響了企業介入的積極性
2003年以前,醫療垃圾處置僅為醫院內部行為或醫療系統的行為,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甚至也不是一種完全的社會化行為。張景志說,對于我國醫療垃圾處置行業的發展來說,“非典”是一個極大的轉折點,政府及從業企業對于行業的認識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行業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開始顯現。
根據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的統計,2002年,全國醫療廢物的產生總量約65萬噸,平均日產生量為1780噸。預計到2010年,醫療機構床位數比2002年增加5%,醫療廢物產生量將隨之達到68萬噸,日產生量1863噸。
張景志分析,如果按照每噸醫療垃圾的處置收入為2000元的話,則目前產業規模為年產值13.6億元。隨著經濟發展,公眾醫療水準的提高,這個產業的市場有巨大的擴大空間。
但是,就這樣一個頗具潛力的產業,為什么卻少有大型專業環保公司高調介入?
根據《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我國規劃建設功能齊全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300個,同時要求各項目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進行建設和運營。對于規劃內的項目,國家根據各省市經濟發展情況分別給予建設資金75%、60%、30%的國家預算內專項資金的支持,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解決其余配套建設資金。而根據國債資金管理辦法,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須由國有企業作為出資代表。張景志說:“問題就出在這里。”
地方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出任國有出資代表,與投資企業共同組成股份制企業,共同運作醫療垃圾處置項目,且作為國有出資代表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多數在項目中處于主導地位,在這種形勢下,作為投資商的專業環保公司本質上演變為財務投資者,在工程建設和運營方面的優勢不能得到有效發揮,項目難以保障盈利,也就無法調動大型專業企業介入的積極性。
這種情況嚴重阻礙了醫療垃圾行業市場化的進程,同時,支持醫療垃圾處置產業發展的專項國債資金,在使用過程中變成了支持“國有出資代表”,與政策出發點大相徑庭。對此,張景志認為,“國有出資代表”除了負責資產監管之外,可以將項目管理工作全部交給參與投資的專業化公司負責,以便最大限度發揮專項資金的效益。
另據了解,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參與醫療垃圾處置的企業近200家,但真正按照處置規范的要求,達到安全處置標準和能力的企業僅占1/4左右。
到底按床位數還是按重量收費?
發達國家對醫療垃圾處置實行精細管理,我國運營、管理模式粗放
據了解,在醫療垃圾等危險廢物處置行業,發達國家有著明確的監督和管理流程,實現了精細化管理。張景志介紹說,以醫療垃圾為例,從收集運輸到處理,每一個流程都有專業化、社會化的運營公司來負責,專業分工精細,有利于醫療廢物的安全處置,同時也有利于監管。對于醫療垃圾處置費用,也根據“誰產生、誰負責”的原則,在醫院收費中列出明細。
而我國醫療垃圾處置產業處于起步階段,運營、管理的粗放模式造成多種問題。
首先,多頭管理造成的部門壁壘。目前我國醫療垃圾處置企業要同時負責收集、運輸和處置工作,涉及醫療垃圾管理的部門有衛生、環衛、環保三家,同時,運輸又由交通部門管理。目前為止,除運輸之外,其他工作的管理還沒有明確的分工界限,經常出現扯皮和管理漏洞。因此,相當一部分醫療垃圾通過非正當途徑流入社會,被非法利用。據不完全統計,有占醫院醫療垃圾產生量70%以上的輸液玻璃瓶和一次性塑料(醫療器械)在未進行安全處置的情況下被回收再利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療垃圾處置項目的運營效益。
其次,醫療垃圾處置收費機制和收集的管理機制不完善。目前,我國醫療垃圾處置是按照醫療床位數收費或者是按照重量收費。如果按床位收費,部分繳費單位將生活垃圾混入其中,造成醫療垃圾處置設施的負擔;如按重量收費,部分繳費單位又將醫療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再次,工業廢物與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的矛盾較為突出。根據《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在全省的工業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所在地,不再單獨建設醫療垃圾集中處置設施。但是由于工業廢物不能足量收集,導致設施不能連續運行,這就與要求進行及時處置的醫療垃圾產生了矛盾。
另外,我國醫療垃圾在清運環節存在安全隱患。醫療垃圾屬于危險廢物,需要由專業的危險廢物物流公司進行清運,而我國目前尚無此類專業物流公司。
張景志認為,推進精細化管理進程,不僅可以理順我國目前醫療垃圾處置行業管理混亂的局面,也能夠催生相應的上下游產業發展,比如專業物流公司等,同時,市場競爭機制和社會誠信體系的約束能夠促使行業的健康發展。
300個項目建成后怎么辦?
市場空間由建設轉向運營;BOT模式需要完善,市場呼喚特許經營制度
針對醫療垃圾處置產業市場,張景志分析說,目前國家規劃的300個項目多數已經建成或者正在建設。這些項目的建成,標志著醫療垃圾處置行業有序競爭的市場基礎初步形成,在未來幾年內將走向成熟,提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企業逐步形成有序競爭,包括合加資源在內的企業也將從項目的建設轉為項目的運營服務。
但是,張景志認為,現有市場模式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目前,醫療垃圾處置項目多采用BOT模式,這固然推動了行業的產業化進程,但在實際運營中卻存在弊端。
首先,運營期限內,相關監管部門難以通過對企業實施處罰措施來保障運營質量,也不能交付其他企業運營。
其次,投資商可能會受利益驅動,節約建設成本,所用設施的使用年限少于運營期年限,使得設施超期服役,影響醫療垃圾處置效果。
再次,涉及BOT投資商和政府或社會的利益博弈。醫療垃圾處置屬于公益事業,過分的BOT模式可能會造成投資商對資源市場的壟斷,進而使政府失去對處置費用的控制。而實際上,這種博弈在其他行業(比如水務)已經初現苗頭,英國政府也已開始對這種模式進行反思。
張景志認為,由政府投資項目,委托專業公司進行建設和運營,采取市場化的方式構建特許經營制度是醫療垃圾處置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最終方向,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環保部門監督管理、通過招標產生的專業化公司提供社會化有償服務,達到完全的市場化和社會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