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魚重現鴨綠江帶來的啟示
關于面條魚
鴨綠江原種面條魚是一種在江海之間洄游繁殖的魚類,又稱小白魚。它增長速度緩慢,身體細長、頭扁平、口大,因其無骨無皮,用鍋煮熟后猶如面條一般,故此得名。鴨綠江面條魚制熟后鮮嫩異常、清香溢口,營養價值高。
![]() |
![]() |
在鴨綠江里幾乎絕跡20余年后,如今漁民又可以捕撈到原種面條魚了。 |
鴨綠江面條魚其實有5種:喬氏新銀魚、安氏新銀魚、大銀魚、有明銀魚(也叫長鰭銀魚)、尖頭銀魚。人們通常所說的丹東特產原種面條魚是指銀魚科里的有明銀魚。現在市面上的面條魚則多是陸封面條魚,又叫大銀魚。
原種面條魚由于其獨特的習性,被稱為“環境敏感器”。
寫在前面:鴨綠江原種面條魚是丹東有名的特產,更是鴨綠江漁業資源的“招牌”。這種魚渾身泛白,晶瑩剔透,惟有眼珠宛如兩枚晶瑩的紫葡萄粒,細長滾圓的魚身散發出銀光,食用時無需開膛挖肚,只要洗干凈便可完整入鍋。
然而,原種面條魚這種鴨綠江的特產魚種從上世紀80年代后卻日漸稀少,大有瀕臨滅絕之勢。前些年,如果能吃上一盤正宗的鴨綠江面條魚炒雞蛋,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近來,人們驚喜地發現,鴨綠江里,這種魚又重現了生機,在江邊的小攤和水產市場上,原種面條魚又重新回歸了人們的視野,端上了丹東市民的餐桌。鴨綠江原種面條魚由盛轉衰到如今生機再現,其中經歷了怎樣的曲折?又帶給我們哪些啟示?記者趕赴丹東,進行了實地調查采訪。
面條魚曾經“多得不值錢”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鴨綠江原種面條魚最高年產量可達600噸左右,當地人說它是“最不值錢的魚種”。一位半輩子在江邊打魚的老漁民對記者說:“我記得小時候在江邊,拿那個冷布在江水里一撈就能撈起面條魚,那時候幾乎家家都吃面條魚。 ”
面條魚彼時是當地人的家常菜肴。它的吃法多種多樣,但本地人還是最喜歡炒和烹炸,人們通常用面條魚做面條魚炒韭菜、面條魚煎蛋、軟炸面條魚等菜肴。
出租車司機李師傅談起面條魚的話題時說,當年在江邊能看到江里游著成群的面條魚,用擔子挑著面條魚走街串巷叫賣的小販隨處可見。
瀕臨滅絕,面條魚“論條賣”
然而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鴨綠江里的面條魚突然減少,偌大的鴨綠江面條魚年產量驟然降到僅為3噸至5噸。一位姓劉的市民回憶說:“那時候面條魚越來越稀有、金貴,后來甚至都論條賣了,一條面條魚就能賣到5元甚至10元。 ”
面條魚的產量為何由一年數百噸暴跌至僅僅幾噸?
談到這個問題,丹東市漁政管理處的同志說:“顯然,鴨綠江江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導致水質下降是一個重要原因。 ”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各種不利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加劇。鴨綠江沿岸城市污水排放,化肥、農藥的使用,船舶、礦山等有害物質的釋放等,都使鴨綠江的漁業資源面臨考驗。
“鴨綠江原種面條魚本身對水質和環境反應比較敏感。水環境污染使得其他魚種出現減少,而面條魚卻瀕臨滅絕了。 ”丹東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專門從事漁業研究的沈永忱工程師對記者說:“污染是個重要原因,但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人為的過度捕撈,漁船快速增多,各類新式漁具廣泛使用。 ”
資料記載,鴨綠江入海江段20世紀60年代僅有木帆船100多艘,70-80年代船只數量增加到300多艘,進入90年代初發展到500多艘,1999年超過了1000艘,再加之各種機動船投入使用,從而形成了“強大的捕撈隊伍”。
再就是各種網具的出現和使用。水庫江段60-70年代捕魚使用的是刺網;70-80年代使用簡易小型拉網和三層刺網;80-90年代,大拉網、刺網數量迅速增長,捕撈強度迅速提高;1990~2007年捕撈網具更加繁多,如各種規格的拉網、掛網、網箱、三角網、插網、地籠等。2006年開始出現了燈光網,這種漁網大魚小魚通撈,對江里的漁業資源造成了幾近毀滅性的災難,頗有“一網打盡”之勢。 2008年有關部門明令取締了這種“絕戶網”。
面條魚自然也難逃漁網,而它本身的洄游性也使其種群迅速縮減。 80年代,太平灣水電站攔壩截流,使得原種面條魚的繁殖洄游通路受阻。
如此這般,鴨綠江面條魚在種種不利因素的“合擊”下,一度瀕臨滅絕。而這,不僅僅使人們餐桌上少了一道特色菜肴,也同時警示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和生態的過度索取必然帶來懲罰。
挽救面條魚先改善水質環境
“有潔癖”的面條魚無力適應污染后的生存環境,當碧水銀波不再時,面條魚會先于其他魚種消失。
“改善鴨綠江水質環境,還丹東市民一方碧水藍天,這是我們的工作目標。 ”丹東市環保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鴨綠江水體受到污染,有關方面非常重視這一情況,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丹東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鴨綠江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對鴨綠江污染進行綜合整治。 ”
“1996年,為貫徹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丹東市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 ”市政府對污染物超標排放的97家工業企業下達了限期治理令,縣(市)政府對所屬的228家工業企業下達了限期治理令,全市取締關停了84家經濟效益低下、技術裝備落后、污染嚴重、資源消耗不合理的小造紙、小印染、小制革等“十五小”企業。
2003年,為了進一步加強鴨綠江的污染防治工作,省政府和丹東市市政府對鴨綠江流域生態保護、污染治理、能力建設等72個項目進行了部署和落實,使得鴨綠江水質有了明顯改善。
一位姓于的漁民高興地對記者說:“鴨綠江水現在好了許多,又可以去江邊游泳了,在江邊也能見到面條魚這個老朋友了。 ”
丹東市環境監測中心介紹:“2009年1月至6月監測結果,鴨綠江下游24項理化指標平均值全部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成為我國目前較大河流漁業水質最好的水域之一。 ”
“水環境保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從源頭上嚴格管理,加強鴨綠江流域新建項目的審批,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丹東市環保局的同志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環境保護人人有責,開展環保宣傳,培養公民的環境道德,促進公民環保素質的提高,使大家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也是必須要做的工作。 ”
目前,鴨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項目已部分完工,點源治理、綜合整治初見成效,鴨綠江流域生態防護林建設也進展順利。
漁業管理也是重要一環
近10年來,丹東市漁業部門加大了對鴨綠江流域的水域環境和漁業資源的管理力度。
丹東市漁政管理處負責人說,在2003年為了保護鴨綠江漁業資源和促進旅游業發展,該市決定將鴨綠江水域沙河口以下至花園河口以上區段劃為旅游禁漁區,這對于市區段水環境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2008年,漁政管理處專門成立了檢查二科,負責鴨綠江內陸水域管理,對各種非法捕撈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他們的具體工作措施是: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堅持和完善捕撈許可證、休漁期、禁漁區制度,嚴厲打擊電、毒、炸等破壞資源的違法行為,對重要漁業資源品種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等主要棲息繁衍場所及繁殖期和幼魚生長期等關鍵生長階段設立禁漁區和禁漁期,對其產卵群體和補充群體實行重點保護。
執法與行政管理并行,使以面條魚為代表的鴨綠江漁業資源重新有了一個清潔、穩定的“家園”。
近幾年,各種漁業資源逐漸恢復了生機,特別可喜的是,面條魚這種“環境敏感器”重現鴨綠江,年產量達到了10噸以上。
“別小看了這10噸,雖然這個數字還比較小,但它相對于上世紀80年代瀕危的狀況已經有了根本性的好轉。 ”沈永忱工程師感慨地說,“面條魚的資源量正處在恢復階段,要想使其恢復如前,還需要相關部門的進一步管理和投入,增殖放流是恢復鴨綠江原種面條魚的一項重要措施。 ”
目前,水產研究部門正在進行這方面的技術研究,人工孵化已經獲得成功,但開口餌料一時還難以解決,資金不足使得研究的進展速度還不是十分理想。
漁業資源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必須堅持漁業開發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并重的原則,不斷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管理水平,這樣才能使以面條魚為代表的鴨綠江漁業資源再現昔日繁盛。
■記者手記
鴨綠江水質的改善,使幾乎絕跡的面條魚及其他各種魚類、鳥類紛紛回歸棲息繁衍,丹東如今正在重現碧水藍天。
現在你來到丹東,佇立鴨綠江畔,水鳥翔集、江魚歡游,岸邊有老人怡然散步。清風徐來,水波粼粼……處處可見人與自然悠然相處的和諧景象。
尊重自然,維護生態,保護環境,大自然必將給人類以豐厚回報。面條魚的生機再現絕非偶然。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環境的進一步改善,絕對離不開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
保護好魚類和鳥類的“家園”,也是愛護人類自己的生存空間。
面條魚的歸來,再次告訴了我們這些本為淺顯、然而卻恰恰曾被忽視和違背的自然公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