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不一樣的“誰污染,誰治理”
對于飽受水污染困擾的中國城市來說,大阪的治水歷程或許可以帶來些許信心,它成功實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徑,并且也是奉行“誰污染,誰治理”的大原則。
大阪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都,全市共有1400多座橋,被譽為“東方威尼斯”。其中,淀川河從大阪的東北部貫穿市區,成為大阪市的主要水系之一,也是大阪市民的重要水源地。然而誰能想象,僅僅20年前,這條河的污染也曾觸目驚心。大阪市水道局工程師清水義久記得,那時總看到淀川河邊高高豎起的警示牌:“禁止游泳。”戰后,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在大阪掀起了工業化的浪潮。由于監管上的漏洞,工廠廢水往往不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淀川河中。淀川河的生化需氧量(BOD)指標從1950年代開始急速上升,至1960年代達到頂峰,“BOD指標越高,說明工廠廢水污染越嚴重。”清水說。“在大阪,許多人因此患上了呼吸系統的疾病。”大阪府國際交流課長上山英明介紹,“不少民眾在這一時期走上街頭游行,要求政府治理環境污染。有的甚將政府和企業推上了被告席,官司一打就是四十年。”
1958年,倍感壓力的政府成立了淀川水質污染防治聯絡協議會,歷時半個多世紀的大阪水污染整治工程由此拉開序幕。
秉承“誰污染誰治理”的理念,大阪環境整治工程第一炮直指“排污大戶”企業和工廠,1967年,日本《環境污染防治基本法》出臺,而大阪府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制定了更為嚴苛的地區排放標準,并強行規定企業和工廠必須擁有自己的污水處理系統,不得將未達標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中。一旦違反規定,企業需要支付高昂的罰金,甚至有可能被勒令停產整頓。在上山英明看來,這一規定對控制工業廢水非常有效,“不少工廠因違反規定被關停或倒閉。”為了讓法律真正落到實處,大阪市政府組織了監督小組,對大阪市所有工廠的污水排放系統逐一進行檢查,甚至組織了夜間巡邏隊進行突擊檢查,以杜絕一切投機取巧的現象。當然,對于一些中小企業來說,污水處理系統成本十分高昂,政府便為這些企業提供污水處理設備的貸款。
1970年以后,工業廢水得到了及時的治理,然而由于大阪市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陳舊不堪,跟不上城市和人口的極速擴張,生活污水危害日甚。當時,連接每家每戶的污水處理管道工程由大阪市水道局負責。而大阪市水道局每年唯一的財政來源僅為市民上交的自來水費和污水處理費,可謂捉襟見肘,“為了節省開支,水道局員工的工資都在逐年下降,還伴隨著裁員。”
1970年的世博會成為重要契機。因為世博會,大阪府水道部全面接手了大阪下水管道系統的新建工作,資金便不再只是地方難題,一條條管道在大阪的地下迅速延伸,最終100%的家庭生活污水都進入了污水處理系統。
現在,大阪的下水管道直徑達6.4米,車輛都能在其中自由穿行,舉世罕見,這樣的規劃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主要是為了防洪。”清水先生解釋說。大阪市地勢較低,每到臺風季節備受洪澇之苦,如此大直徑的下水管道在保證污水處理之余還一舉解決了城市泄洪排水的問題。
事實上,大阪治水最成功的獨到之處在于啟蒙民眾的環保意識,“家庭污水的治理更多的要依靠市民個人的自覺,法律沒法強制規定。”上山英明解釋道。“在大阪,大多數家庭都會把炒菜剩余的油倒在一種特制的紙張里,包起來,扔到垃圾箱,而不是直接倒進下水道中。”熱油一旦進入下水道,會給污水處理增加許多難度。
而各級政府無所不用其極,見縫插針地進行宣傳教育。在日本,學校甚至會組織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讓他們了解污水處理的每一個環節。“每個周末都有市民自發到淀川河畔撿垃圾。”而市民團體則不僅監督工廠、企業,成員之間還互相監督、互相宣傳。
當然,強制的手段也是必要的。在大阪,無論是成片新開發的住宅還是獨門獨院的新建房屋,其圖紙都必須經大阪市水道局審批,如果圖紙中沒有預留排污管道的位置便不允許建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