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鎘污染事件疑點仍存
專家懷疑龍江中除鎘之外,還有其他重金屬超標;大量投入石灰和氯化鋁,除鎘固可成功,但也可能傷及龍江生態
![]() |
廣西河池市境內龍江日前發生鎘污染事件,1月26日污染團已經進入下游的柳江系統,造成柳江上游非飲用水保護河段輕微污染。1月28日,廣西柳州市為應對龍江河鎘污染事件,啟動了日供3.5萬噸的地下水源潛能。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27日已啟動突發環境事件Ⅱ級應急響應。
盡管河池、柳州兩地政府反復聲稱自己對外通報及時、全面,但財新記者在當地采訪發現,本次事件至今仍存不少疑點。
官方和新聞媒體將此次事件追溯至2011年1月15日。當天,位于龍江河池城區段下游數十公里處的拉浪水電站,突然出現死魚現象。但多家媒體探訪后,發現事情并非如此簡單,死魚的時間要更早。
1月30日前后,多家媒體的記者在該電站附近采訪了拉浪漁業隊隊長黃朝新,黃介紹稱,早在1月7日清早,他在庫區就發現原先清澈的河水變成了黑黃色,沒異味但很渾濁。當天,黃還在自家的網箱內發現死魚。此后數天,死魚數量愈來愈多,至今黃家的1萬多條魚已死掉7000余條。據稱,水庫內多家網箱養魚戶死魚比例大體如此。
廣西當地經調查,很快認定死魚由龍江河宜州拉浪段鎘濃度嚴重超標引起,并著手處置龍江河中的鎘污染。但這些魚是否確實被鎘毒死,江中是否只有鎘一項重金屬超標,當地至今未公布。
多位專家告訴財新記者,一般來說,鎘超標會導致魚體內鎘富集,但并不會導致魚死亡。“以河池當地銅鋅礦、鉛鋅礦居多的情況看,如真是礦業冶煉過程中有廢水進入龍江河,那么河水中超標的重金屬不會只有鎘,砷、鉛、銅等都有可能超標。拉浪水電站的死魚,也有可能死于砷、銅或其他毒素中毒。”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分析。
學者質疑不無道理,龍江上游南丹等地有色金屬礦藏豐富,南丹之義,即古代中國南方煉丹之地。當地礦藏多為數十種有色金屬伴生,采、選、冶過程,以及通過廢礦渣進入水體的,向來不只是鎘,還有砷、鉛、汞等。
公眾或許還有理由擔心此次事件處置過程中,為救急而大量投入龍江河的化學物質,究竟會在未來給龍江河生態帶來何種影響。
2月1日,參與事故處置的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張曉健教授在新聞發布會布上介紹,此次處置事件中,主要使用的是“弱堿性化學沉淀應急除鎘技術”,就是往江水里投放燒堿或石灰,以及聚合氯化鋁。其原理是前兩者可使污染江水呈弱堿性,致鎘離子以碳酸鎘、氫氧化鎘細小顆粒沉淀;后者聚合氯化鋁則是水處理中常用的凈化劑,能把細小鎘顆粒混凝在一起,形成不溶于水的大顆粒沉淀。張曉健認為,沉淀于河底的大顆粒鎘,未來只會微量釋放,“對河水污染非常小”。
但有生態學專家告訴財新記者,上述技術主要用于廢水和自來水處理領域,這些水處理不需要考慮水的生態功能。但龍江河是一條河,河有生態功能,這么多化學物質投下去,河水生態功能肯定受到破壞,這可能會隨時間推移慢慢顯現。
一位參與事件處置的專家稱,不是沒有考慮到可能的生態破壞,但是龍江河當時好比一個重病人,為了活命只能用重藥,至于副作用,一時間考慮不了太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