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支招遏垃圾圍城
政協委員支招遏垃圾圍城 困擾越來越多城市的垃圾圍城和垃圾圍鎮的現象怎么遏制?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記者聽到不少呼吁和建議。
民革中央今年的提案關注城市生活垃圾。數據顯示,我國縣級以上城市有3200多個,城市居民人口6.9億,如按每人年產垃圾440公斤計算,城市生活垃圾每年約3億噸。由于公眾對垃圾焚燒影響居住區環境質量有顧慮,垃圾焚燒廠建設步伐緩慢,造成2/3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1/4已無垃圾填埋場可選。
也有委員將視線投向了中小城鎮和鄉村。全國政協委員宋鎮豪今年的提案關注的就是“垃圾圍鎮”。“我走過的一些中小城鎮周邊和鄉村,溝溝坎坎、房前屋后、池塘溪邊,生活垃圾、廢塑料、破破爛爛無序傾倒,不堪入目。”
法制完善:為商品包裝立法
民革中央給出的第一條意見為,應把《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中的有關內容形成法律、法規,出臺配套制度,理順管理體制,明確職責。對高危垃圾處理進行重點監管,特別是關注醫療垃圾、化工廢料、電子類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加大對垃圾違規處理的處罰力度。
民革中央還建議減少過度包裝。據統計,我國大中城市的包裝廢棄物約占城市生活垃圾總質量的30%和總體積的50%,包裝廢棄物處置占用了大量的填埋用地。以襯衫包裝為例,8億件盒裝襯衫要用紙24萬噸,相當于砍伐168萬棵大樹。
對此,農工黨中央也帶來了相關提案。他們在提案中建議,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盡快制定出臺商品包裝法和相關條例;實行“誰包裝,誰回收”的商品包裝責任制,生產和商貿企業應主動回收商品包裝或承擔包裝廢棄物處理處置的費用;制定鼓勵政策引導可循環使用和可降解包裝的研發和生產。特定行業應研究制定包裝物的循環使用次數標準,嚴格禁止不可循環使用或者不能達到特定再循環比例的包裝材料。
垃圾分類:可引入連鎖企業
“我建議加強開展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回收試點工作。”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說,“建議各地成立以各地政府副職牽頭、相關部門參加的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協調小組,政府帶頭實行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和示范點。
民革中央建議,要完善垃圾分類的激勵機制,免費發放簡便易用、分類細致的家庭垃圾回收裝置(不只是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兩種垃圾桶),對可利用垃圾付費回購,不可利用垃圾收費回收,對電子垃圾、電池等高危垃圾建議付費回購,以減少隨意丟棄的危害。同時,盡量將垃圾的投放與運輸環節相銜接,做好清運對接,完善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產業鏈。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教授石英也給出了建議,可以引入連鎖企業,解決垃圾搜集地域覆蓋廣、分類后轉運難的問題。“如果這些企業做得好,可以考慮把一些垃圾免費送給它們,甚至政府可以提供補貼,促進垃圾的分類回收。”在石英看來,引入社會化資本進行市場運營,將是我國建立長效、高效的資源回收模式的最終渠道。
鄉鎮推進:啟動垃圾圍場調查
“垃圾回收處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議城市農村同步開展試點。”駱沙鳴說。
而對于“垃圾圍鎮”的現象,宋鎮豪有不少建議。“首先,要全面啟動全國中小城鎮和鄉村垃圾圍場調查,如實透明評估環境風險問題,進行對策研究,杜絕好高騖遠和空洞說教,腳踏實地,制定長、中、近期治理目標與規劃,尋找切實可行的治理良策,真正遏制住環境惡化態勢,使之向環境治理良性改善轉化。”
“要樹立城鎮化過程中環境保護優先機制。普遍在中小城鎮或鄉村設立小型化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有條件的中小城鎮應推廣和堅持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及垃圾后處理的完整鏈,有條件的鄉村都應有小型生活垃圾焚化爐。”宋鎮豪說,“也可以推行全國中小城鎮和鄉村凈化環境試點,以典型帶動一片。”
“還要建立切實可行的城鎮社區環境保護的管控與獎懲機制,配套制定有利于中小城鎮和鄉村內里及周邊環境衛生潔凈的村(鎮、鄉)規民約,也可以建立中小城鎮與鄉村環境保護監管員制度。”
電子垃圾:缺乏責任主體和回收制度
電子垃圾成為民進中央關注的話題,特別提出強污染日常生活用品回收問題,即電池、手機、節能燈等含有重金屬的生活垃圾。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消費電池80億只,節能燈大約為30億只,民進中央提出,目前,我國對強污染生活用品的回收還存在兩方面問題。第一,強污染生活用品回收缺乏責任主體,產銷和回收分離。第二,缺乏科學有效的回收制度。居民將這些垃圾分類后,沒有相應的機構專門接受這些強污染生活垃圾,不少人將其與一般垃圾混合,而垃圾處理機構又沒有進行分揀,造成回收無門的尷尬局面。
“可以以居民小區為基本單位,設立回收點,按一定周期(周、旬、半月)匯集到社區,環保部門按月到社區接收。同時實施以舊換新,提高群眾的積極性。”民進中央委員表示。
“在德國等國家,便利店、商店都可以回收廢電池。”全國政協委員毛蘊詩介紹說,“我國也可以采取由政府、社會和企業共同建立廢舊手機回收機制,建立生產商-運營商與市政兩種常態回收模式。”據介紹,在2011年我國正式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中還沒有涉及手機和電池。
而對于責任主體不明的問題,這位委員建議,已經建立起舊電池等強污染生活用品處理設施的地區,以負責處理的企業為責任主體負責回收;未建立處理設施的地區,應按照誰生產誰負責的原則,明確生產商、銷售商的責任。
此外,民進中央建議為強污染生活用品回收安排專項資金,特別是對實施以舊換新工程進行補貼。征收適當的“防污染稅”,用于強污染生活用品回收處理企業補貼,也可用于以舊換新工程補貼。
餐廚垃圾:要在政策上強制正規回收
我國一天產生餐廚垃圾約3000萬噸,其中相當比例被用來喂豬,還有一些廢棄油脂成了非法煉制“地溝油”的原料。餐廚垃圾也成為今年“兩會”不少委員關注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和韓圣浩都提出了建議。
“在‘地溝油’小作坊層出不窮、垃圾豬飼養場屢禁不止的情況下,餐廚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是從源頭上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韓圣浩說,事實上,餐飲垃圾無害化處理后,可以生產出高蛋白飼料和生物柴油。“有專家算過一筆賬:生產生物柴油每噸的保守利潤是1500~2000元,而每5000萬噸餐廚垃圾,就能生產出相當于1250萬噸的優質飼料,每噸售價為4000~5000元。”
針對當前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叫好不叫座”的現狀,韓圣浩分析說,一是利益驅動,很多餐飲企業更愿意賣給不規范的小作坊,可以借此收入數萬元。這樣導致餐廚垃圾處理廠“吃不飽“,投資者望而卻步。二是對于不按規定處置餐廚垃圾的企業或單位處罰極少。
如何盡快建立利國利民的餐廚垃圾回收處理利用產業體系?“應預防為主,源頭切斷,在餐飲單位申請開業前,必須提供已簽約正規回收公司的合同書主本,并定期將回收公司付給餐館等的收據資料檢查登記備案。”駱沙鳴說。
韓圣浩與駱沙鳴持相同觀點,“一定要在政策上強制。同時,政府也要加大對垃圾集中處理企業的財政補貼力度和支持力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