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大量農膜殘留在地成隱患
記者5月29日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獲悉,隨著呼和浩特市農作物地膜覆蓋的普及,呼和浩特市地膜覆蓋技術呈現“四化”現象,即覆蓋作物多樣化、覆蓋方式多元化、覆膜時期多樣化、播種方式多樣化。但調查顯示:呼和浩特市農膜回收方式絕大多數以鉤子耙摟到地邊或人工撿膜到地邊與作物根茬一并焚燒為主,并無政策措施制定具體回收機制,形成農田殘膜回收率在50%左右。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另有部分承包戶由次年承包者在種植前,只粗略撿出地表大塊的殘膜,使殘膜滯留量高達60%以上,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隱患。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呼和浩特市地膜覆蓋技術已在玉米、馬鈴薯、蔬菜、瓜類、甜菜、谷子、綠豆、向日葵等作物上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形成了以馬鈴薯膜下滴灌、中棚馬鈴薯雙覆膜種植、玉米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寬覆膜高密度栽培技術等多種模式。隨著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和寬覆膜高密度栽培技術的試驗成功,覆膜時期由傳統的播前覆膜創新發展為播種、施肥、覆膜、覆土一次性完成,目前有穴播、溝播等技術。
據了解,呼和浩特市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使用地膜,到2011年全市近50%的地塊連年覆蓋地膜,水澆地90%以上使用地膜,平均每畝用地膜3.5千克,年消耗地膜10227噸左右。全市地膜殘留監測點監測數據顯示,呼和浩特市長期復種玉米殘膜污染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面對這個結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積極引導農民優化耕作制度、加強輪作倒茬,并通過玉米、小麥輪作倒茬減少地膜單位面積平均覆蓋率,進而減輕殘膜污染危害的同時,組織農機部門研制除茬、整地相結合的清膜機械。但眼下當務之急是呼和浩特市要盡快建立殘膜的回收和加工利用機構,確立合理的回收價格及殘膜處理加工廠,對利用殘膜為原料進行加工生產的工廠,可按國家有關利用三廢的政策給予減免稅收。行政主管部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和農膜殘留標準,對農膜殘留量要有明確規定,使殘膜污染防治工作走上法制軌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