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土壤療傷 防治重于修復
眼下,一場全省性的以山體生態修復與保護為主的青山工程戰役正以燎原之勢全面展開,遼寧的生態環境因而得到有效恢復。這一工程的健康有序推進,讓此前一直不太受人關注的土壤修復問題進入公眾視野。如何給土壤療傷治病,怎樣才能做到生態恢復?這些問題一下子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伴隨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土地不斷遭到各種傷害,如果不對土壤進行修復,帶病的土壤猶如隱形殺手,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環境安全。
由于存在標準體系不健全、技術體系尚未形成等問題,國內的土壤修復水平遠不能滿足現實需要。
加快相關工作的步伐,并吸取教訓,變事后修復為事先防治,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拯救受傷的土壤,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鞍山海城市牌樓鎮楊甸村北,連綿起伏的大山腳下,長滿了一排排綠油油的小樹。據牌樓鎮鎮長潘軍廣介紹,以前,這是一處鎂礦開采留下的巨大巖石峭壁,最高處達80米,坡度在60度以上,被百姓稱為“大立壁”。今年當地通過爆破方式降低坡度,形成階梯式的3個綠化作業面,并回填了1米以上厚度的客土,造綠成林,才有了現在這番景象。
眼下,一場全省性的以山體生態修復與保護為主的青山工程戰役正以燎原之勢在遼寧全面展開。此前一直不太受人關注的土壤修復問題進入公眾視野。如何給土壤療傷治病,怎樣才能做到生態恢復?這些問題一下子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帶病土壤如隱形殺手
大地涵養萬物,孕育生命,被譽為人類的母親。但是,近年來,伴隨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土地不斷遭到各種傷害,如果不對土壤進行修復,帶病的土壤猶如隱形殺手,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環境安全。
2001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環江縣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襲擊,上游3家選礦企業的尾礦庫被沖垮,導致尾礦和30家選礦企業歷年的礦渣隨洪水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后,尾礦及廢礦渣沉積于被淹沒的耕地上,造成近萬畝農田污染絕收。
類似的案例,我省也出現過。采礦挖山、修路劈山、建墓占山、牛羊啃山……大規模的生產建設讓一座又一座青山飽受摧殘,傷痕累累。記者從我省有關部門了解到:全省有大大小小的礦山8493座。這些礦山在被挖干了“寶藏”之后,遍體鱗傷地放在那里,大部分都沒有恢復植被,有的甚至變成了荒山禿嶺。特別是一些正在開山作業的采礦企業,經營管理方式粗放,仍在濫采濫伐,導致山體滑坡,河道斷流;公路、鐵路建設劈山削嶺,致使山體垮塌、巖石裸露。農民隨意的“小開荒”和林地放牧,也造成了植被的大面積破壞。
拯救受傷的土壤已刻不容緩。2011年9月末我省啟動了青山工程,決心經過5年到10年的努力,通過建立法規、政策推動、工程化治理,使被破壞的山體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
這是遼寧為子孫后代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空間的重大民生工程。啟動青山工程將一舉扭轉地球肌膚持續受傷并不斷惡化的趨勢。土壤修復雖屬事后治理,但卻是必要的舉措。
國內修復技術暫不成熟
走進新賓滿族自治縣最大的生產礦山——榆樹鐵礦選礦場,記者看到,這里的選礦設備轟鳴,十幾輛卡車滿載著種植土穿梭在植被恢復區。鏟車在平整土地,工人在挖坑、栽苗兒、灌水,寸草不生的采礦排巖場上,一 行行、一片片新綠在延展,新栽的刺槐小苗正在頑強地生長。
這是目前國內最常見的一種土壤修復技術——換土。所謂的 “換土”,就是一種異位土壤修復技術,它包括異地填埋和異地水泥窯焚燒等。由于上述方式見效快,對原址的開發建設進度影響小,目前在國內土壤修復過程中被較多采用。這種技術通過大規模挖土換土,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表面的污染問題,但是并不徹底。僅從技術手段上看,植物修復效果徹底、綠色環保,成本相對較小。但植物修復所需時間與土壤污染的重金屬濃度直接相關,重金屬超標不高的土壤,3年到5年可見效;如果超標嚴重,修復的時間則需翻倍。
據專家介紹,我國真正用于土壤修復工程的技術并不多。目前很多技術僅處于研發階段,沒有完成工程實踐。很多時候小規模的小試、中試都沒有問題,但一到工程應用中,問題就出來了。迄今為止,在國內的土壤污染修復領域,還沒有一個令人十分滿意的成功案例。
這是因為,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土壤修復技術和裝備研發環節薄弱。污染場地修復屬生態學、土壤學、微生物學、生態毒理學、環境化學、工程學等十幾個學科交叉融合的領域,是當前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前沿。而我國的污染場地修復技術大部分仍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工程應用很少,特別是經濟、安全的原地修復和生物修復技術,更是少之又少。
給地球療傷,光有熱情是不夠 的,還得 有技術,有能力。加快國內土壤修復技術水平的提升已變得十分迫切。有專家指出,要因地制宜地引進國外技術,但是必須進行本土化,經過消化吸收之后才能運用到國內的工程中,不能直接照搬。由于土壤性質、自然地理條件和污染問題的復雜性,每一個場地情況都千差萬別,所以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土壤修復市場亟待規范
修復技術的不足還導致土壤修復市場各類性質的企業魚龍混雜。這種無序性在土壤修復招投標過程中得到充分展現:不論有沒有土壤修復方面的資質,都可以參加市場競標,而且相當一部分實行最低價中標。但專家明確指出,土壤修復行業并不適合最低價中標方式。
修復方案和資金的選擇決定了土壤修復效果,是選擇費用便宜確保短期土壤安全的技術和方案,還是選擇費用昂貴確保長期土壤安全的技術和方案?在當前國家沒有法規和相應標準約束的情況下,最低價中標方式顯然更易得手,然而這對土壤修復來說卻是不可取的,治理效果才是追求的目標。
省內一家土壤修復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達了這樣的擔憂。他說:“目前,在土壤修復市場存在兩大問題,一個是不重視前期土壤調查工作,另一個是土壤修復后驗收工作不規范。 ”這種急功近利的現象很是讓人擔心。前期土壤調查工作直接 關系土壤修復方案的制定,調查 得越細、越準確,制定的修復方案越有針對性,治理效果會越好。驗收工作規范是保障土壤修復效果的最后一關。
毫無疑問,這兩項工作都很重要,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技術規范和行業標準,人們普遍只關注修復資金和技術,而忽視前期調查,不注重引入第三方調查,不愿在土壤調查方面花錢、花時間,這看似節省了前期的費用和時間,但不利于篩選最合適的土壤修復技術、方案,這樣做的后果,很可能是后期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來保障修復效果。
此外,作為土壤修復的最后一關,驗收工作也存在無章可循、草草了事的問題。
源頭治理是治本之策
不可否認,當前的土壤修復,大家走的都是一條先污染破壞后治理修復的老路,主要由政府埋單。
記者調查發現,政府被迫花錢,實在是無奈之舉。很多企業掠奪式開采之后,跑路走人,還有不少國有、集體企業已經破產,政府作為產權所有者只好承擔修復責任。許多專家呼吁,應將土壤破壞和污染納入環境常態監管,從源頭上及早解決問題要遠遠好于事后修復。
長期以來,在工礦企業資源開發中,環保理念不到位,使所在區域土壤污染問題突出。這些是礦山開發甚至冶煉加工等一系列活動所衍生的土壤環境問題。 “礦業采、選、冶三位一體。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李培軍表示,“一開始就要系統考慮、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不是說哪一片污染了,去做個方案拿錢治理就能了事的。 ”
據了解,按照目前的土壤修復技術,即便采用最便宜的植物萃取的方法(即利用植物提取、分解、轉化土壤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也需要200元/畝,而且這僅僅是單純種植植物的費用。由于周期相對較長,因此想要加速植物生長,就需要采取輔助措施,這將導致成本增加到300元/畝至500元/畝。這相對于其他物理、化學修復技術已經便宜很多,其他方法修復1平方米的土壤就可能達到上千元。在許多專家看來,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是要遏制住污染的繼續蔓延,將防范作為第一要務。因為,防范的成本其實比治理成本要低很多。荷蘭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前者的成本僅為后者的1%。
但是,目前從管理來說,整個國家層面對采礦業導致土壤污染的法律約束不夠,管理相對粗放,更多的還是靠地方自覺。有專家呼吁,應盡快出臺土壤環境保護法,將土壤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法律的規范引導,將有助于減少土壤污染,加快土壤修復治理的進程,今后的各項工作將得以更好地推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