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農田節水成效顯著
青海省雖為“中華水塔”,但因全球氣候變暖,以及歷史上對水資源人為的肆意開發和無序利用,致使青海省成為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地區。
青海省的農業是耗水大戶,發展農田節水灌溉,成為解決缺水矛盾的有效途徑。對此,青海省各州(地、市)、縣積極籌措資金,通過節水基礎設施建設和節水技術推廣,建設了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節水工程。如對湟水流域、黃河谷地灌區的北川渠、湟海渠、平安渠、東垣渠、甘都灌區等萬畝以上灌區及多處小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實施農田、草原節水灌溉示范項目,推動了農業節水工作的普及開展;水資源形勢嚴峻的海西州大力推進節水示范項目建設,以德令哈為中心,積極推廣蔬菜、溫棚、林木滴灌等節水灌溉新技術;西寧市積極發展日光節能溫室,通過節水示范工程項目和群眾自籌資金建設,配套了噴灌、微灌、渠道防滲等溫棚節水設施,年節水達16萬立方米左右,明顯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海東地區重點在灌區節水改造方面狠下功夫,穩步推進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截至2011年底共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3萬畝以上,降低了輸水損耗,大水漫灌現象明顯減少。同時海東各縣還大力推廣以全膜覆蓋技術為主的旱作節水農業,有效解決了“集雨、保墑、增溫”三大問題,實現了由被動抗旱向主動抗旱、由傳統抗旱向科技抗旱的轉變,并使之成為淺山干旱山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條新路子。
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卓扎村的青海金大地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一望無際的馬鈴薯地里,我們看到,兩根幾百米長的白色管子架在農田中間。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片馬鈴薯地總共有兩千多畝,白色的管子分別是滾儀式和指針式噴灌機,主要用于馬鈴薯大田灌溉。大型的指針式噴灌半經是500米,一圈的輻射面積大約一千多畝,而且可以根據馬鈴薯在各個生長時期對水分的要求調整灌水量,相對于傳統的大水漫灌模式,能節約大量的用水。這名工作人員說,過去大田灌溉一畝地澆灌需要60多方水,如今噴灌只需要20方水,一年可節水20萬方左右。
今年,互助縣水務局在做好“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結合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實施了昝扎水庫東灌區、西灌區,截擋溝水庫灌區等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和林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丹麻山城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總投資達到了2700多萬元。項目完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積3萬畝,有效改善農田灌溉面積。
為發展旱作農業,樂都縣先后總結推廣了深翻秋施肥、打土保墑、增施有機肥、選用抗旱品種,抗旱制劑、溝播等旱作農業綜合技術,但因旱作區自然條件惡劣,植被稀疏,降水稀少等原因,產量低而不穩,加之旱作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能力差,嚴重制約了旱作區農業生產及經濟的發展。近幾年,樂都縣在大力推廣現有旱作農業綜合栽培技術措施的同時,積極發展全膜雙壟栽培技術、“水肥一體化”(滴灌施肥)等旱作節水新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了解,自旱作節水技術推廣以來,樂都縣溫室辣椒滴灌施肥較漫灌增產11.3%-23%,畝增收366.3-749.3元,土壤含水量提高1.2%-3.49%,地溫提高3.2℃以上,畝節水50-105立方米,目前,該技術推廣面積已達5400畝。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是一個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全縣64萬畝耕地中,淺山耕地有34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3.13%。受干旱氣候影響,長期以來農業基本靠天吃飯。在種植地膜玉米前,干旱山區小麥平均畝產在180公斤左右,自2008年全膜玉米種植技術推廣以來,畝產數量陡增至650公斤左右,相當于小麥產量的四倍左右。全膜莊稼的試種成功,徹底打破了民和縣山區旱地農業發展的瓶頸,實現了旱作農業的突破,扭轉了全縣淺山干旱地區“年年遭災、年年抗災”的被動局面,為干旱山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辟了一條新路子。
為了有效保障項目區農田及林網灌溉用水需求,貴南縣計劃投資7000余萬元開工建設“貴南縣小型農田重點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該工程的實施工期為3年,分別在沙溝、芒曲和芒拉三鄉鎮規劃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33處,將全面改善農業灌溉面積6.21萬畝。今年計劃投資1992萬元,重點實施沙溝鄉石崖、東吾羊、尕巴、洛合相等15個村的農田林地高標準管道節水灌溉工程,新建及維修引水口、沉砂池、渡槽、澇池放水栓、閥門井、倒虹吸等水利設施492座;鋪設輸水管道14條77公里,改善農業灌溉面積2.01萬畝。
通過幾年的努力,青海省農田節水灌溉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據調查測算,全省畝均灌溉用水量由“十一五”初期的688立方米下降到現今的543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35提高到0.40,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達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提升了灌區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農田節水灌溉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
今后一個期間,青海省將繼續推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控制水資源管理,全面推進區域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繼續加快推進工業反哺農業水權制度管理模式的建立,進一步加大農業節水灌溉項目的實施力度,抓好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田間配套工程建設,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繼續抓好湟水流域、黃河谷地、柴達木綠洲灌區、海南臺地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和農業綜合開發中型灌區改造項目。積極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大力發展農業高效節水灌溉,積極引進國內外節水灌溉先進技術,支持河湟谷地現代農業示范區、柴達木地區枸杞等經濟作物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東部淺山干旱區水利綜合工程建設,以小流域治理為突破口,實行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提高干旱山區水利綜合保障能力。啟動實施農灌工程老化失修項目維修改造工程,重點解決灌區“最后一公里”問題,改善150萬畝農田的灌溉條件,有效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和灌溉水利用率,實現灌溉、節水、增產、增收共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