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市場蹣跚起步
中國土壤修復市場剛開啟,技術的提升、修復中二次污染的預防、修復費用的分攤、修復技術標準的制定,都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十年內,土壤修復市場肯定是有幾千億元的。修復企業要苦練內功,實打實積累技術實力和客戶資源。另外在商業模式上要有所創新,增強資本和人才的建設,創新管理模式和經驗模式。”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說。
據高勝達介紹,土壤修復不僅需要了解場地歷史使用情況,細致到哪個車間生產哪種物質,怎樣運輸,還要了解土地的水文地質條件,包括土質和地下水流向,修復方案要根據現場不斷調整。
“比如農藥污染場地的修復,我們做了第一個農藥廠修復項目,但修復第二個農藥廠時,方案可能跟第一個完全不一樣。可能需要做五六個農藥廠后,才能對農藥廠污染有基本的把握。”高勝達說,土壤污染修復特別強調技術含量和經驗,但國內引進國外技術的配套跟不上,產業鏈上下游各種各樣的設備和藥劑存在節點連接的問題。
針對技術問題,高勝達建議企業在引進國外技術時,應該圍繞國產化研發出一些創新技術。“很可能國外經濟復蘇了,它們的土壤修復市場對我們企業開放了,我們的設備也可以返銷到它們的市場。”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蔣建國更擔心的是修復中的二次污染。由于受到修復時間的限制,國內常常采用耗時較短的異位修復方法,即將受有機污染或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搬離到別處,通過物理化學等方式處理。
蔣建國稱,市場剛開啟,很多修復企業沒有什么經驗積累。同時為了節約成本,企業在修復過程中對二次污染的控制不到位。
“比如有機污染,開放式的挖掘,開放式的運輸,沒有控制地‘隨地堆放’,都會造成二次污染,對這些,現在(國家)沒有太多的要求,但是一嚴格,成本就上去了。”蔣建國指出,行業缺乏一個相應的標準,規定一塊場地修復需要投入多少。因此國內不同地方差異非常大,有的項目幾千萬元,有的則需要幾億元。
“場地修復的程度跟用地性質有關,居住用地、公園用地、展覽用地的修復都應有各自的標準。場地修復的費用,要考慮一塊場地的污染種類、污染程度、需修復的土壤量,每塊場地都不一樣。修復標準不一樣,成本就不一樣。”在各種標準上,蔣建國建議盡量細致完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