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組織成功施壓 蘋果著手治理重金屬污染
剛剛于上周五失去“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寶座的美國蘋果公司,今天(29日)卻在嚴冬和濃濃的霧霾中,意外感受到中國民間環保組織送出的一絲暖意。
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自然大學、環友科技和南京綠石等環保組織今天在京召開“IT行業重金屬污染”新聞發布會,并發布了《IT產業供應鏈調研報告(第六期)》。
曾經于三年前率眾質疑蘋果公司重金屬污染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20余家IT品牌先后開始回應環保組織的質疑,著手加強對供應商的環境管理。這其中轉變最大的當屬蘋果公司。”
“經過兩年多的推動,我們終于看到蘋果公司的轉變,一些企業的良好實踐證明,綠化IT產業的供應鏈是絕對可行的。”南京綠石總干事李春華說。
但據記者了解,蘋果公司并未派員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蘋果整改違規問題
自2010年4月起,中國多家環保組織開展的綠色選擇IT產業污染調研,曝光蘋果、西門子、松下、諾基亞等29家IT企業供應鏈存在的污染和毒害問題。
但在“斗爭”初期,蘋果是唯一一家不肯做出回應的公司,其理由是供應商名單保密是蘋果長期以來的政策。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糾結之后,蘋果公司改變了之前的抵觸和否認,開始與環保組織進行溝通,進而開始全面跟進NGO對其供應鏈污染提出的質疑。
馬軍告訴記者,經過環保組織與蘋果公司長時間地溝通、爭論和磨合,蘋果公司自2012年4月開始,嘗試使用NGO監督下的第三方審核,推動其供應商整改環境違規問題,并與環保組織逐步就促使高污染的材料供應商實現轉變達成了共識。
馬軍說,從整個IT行業來看,其污染排放和水耗、能耗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生產環節,其中尤以PCB(印刷電路板)企業最為典型。針對環保組織提出的質疑,蘋果公司推動三家全球主要PCB供應商接受環保組織監督下的專項審核。
據今天發布的《IT產業供應鏈調研報告》介紹,我國是世界上PCB產量最大的國家,2011年產值達235億美元。
由于PCB生產過程中結合使用重金屬和化學品,產生的工業廢水中可能含有一些較難處理的復雜污染物質,如重金屬銅、鎳、汞、六價鉻及鋅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一旦這些污染物質未經妥善處理而被釋放到環境中,將在環境中存在相當長的時間,即便在低濃度下亦呈毒性,污染飲用水和土壤,危害水體生物。
蘋果委托高達公司對PCB生產廠名幸電子(武漢)有限公司進行了環境審核,通過雨水改造工程,禁止潛在的工藝廢水排入雨水系統;通過節水措施,減少廢水總量。
最新監測顯示,名幸電子建立各類主要污染物實際排放總量的統計和監控系統,包括COD、BOD5、銅、鎳等。RO水回用系統已投入使用,可節約生產用水20-30%。在目前產量下(達到設計產能的20-30%),各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統計顯示可以滿足季度污染物排放總量。
供應鏈管理仍需完善
記者注意到,在確認蘋果公司供應鏈環境管理取得重要進展的同時,上述環保組織也指出了其需要繼續改進的方面,包括部分供應商整改至今尚未完成,部分當地社區依然投訴受到影響,尚未能及時推動供應商對違規和作出公開說明,尚未能推動供應商公開排放數據等。
“我們還希望蘋果公司能夠與政府、勞工組織和工人溝通,解決供應鏈存在的勞工權益和職業傷害問題。”馬軍說。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健康項目主任Linda Greer也在此間表示,“蘋果在其供應鏈管理上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改善,如蘋果應推動供應商減少有毒有害化學品的使用、妥善處理其危險廢棄物等。”
據了解,近年來,上述環保組織還就供應鏈環境問題,與HTC、佳能、LG公司進行了溝通,但這三家公司表現“消極”。
上述報告稱,環保組織要求HTC改變其拒絕面對污染質疑的做法,切實承擔環境責任,但HTC拒絕回應。
2010年4月15日,34家環保組織聯名向佳能公司發出了信件,向其確認污染地圖收錄的違規企業是否存在環境違規問題,是否還有其他供應商存在環境違規問題,以及是否建立了供應商環境管理體系。
但面對環保組織的質疑,佳能公司雖確認了供應商污染問題。但在之后中日環保組織的多次試圖與其多次溝通時,佳能公司始終回避。
2010年4月,上述環保組織開始發信給LG電子,LG先是對質疑長時間不予回應,后回應否認是其供應商。雖然最終承認是自己搞錯企業名稱,但其消極姿態一直未能改變。
“蘋果公司的轉變說明提升供應鏈透明度對"綠化"供應鏈大有裨益。這一經驗不僅可用在IT產業,還可以在紡織服裝、日用品等其他產業推廣。”商道縱橫咨詢機構創辦人郭沛源說。
蘋果公司日前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財報(截至2012年12月29日)首次將大中華市場單列,實現營業收入68.3億美元,同比增長67%,占其總營業收入的12.5%,遠遠超出其他市場。不過,業內人士預計蘋果公司今年在中國市場難持續高增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