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品回收:朝陽產業何處安放
作為昔日北京最大的廢品回收集散地,東小口村內的廢品集散地如今正在進入拆遷倒計時。5月上旬,曾經云集于此的3萬多廢品回收大軍,在堅持了1年多之后,終于被迫屈服,選擇分散遷往六環以外。
在國外,廢品回收行業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它對解決人們面臨的“垃圾過剩”和“資源短缺”問題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國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國的廢品回收行業呈不斷萎縮狀態。
城市擴張逼退廢品回收
5月14日,位于北京地鐵立水橋站西北4.7公里處的東小口廢品回收集散地,再沒有往日繁榮的景象。舉目望去,到處都是拆遷遺留下來的廢墟,偌大的空地上只有幾個零星的人在忙著作撤離前的準備。
作為北京最大的廢品集散地,東小口村曾承載了北京1/4的垃圾集中回收量,500余畝的土地上遍布了3萬多回收大軍,并一度被美國《時代周刊》所報道。然而,自2011年底開始,這里接收到拆遷的指令。
“政府說要建回遷房和經濟適用房。”已經在這里工作10年的丁大姐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丁大姐所在公司是東小口最大的回收公司之一,目前已經搬到更偏遠的地方。
丁大姐介紹,在5月份拆遷大限來臨之際,東小口原有的100多個回收點七零八散,一半多去了周邊的小回收市場。然而,與東小口相比,這些市場很不規范,管理非常混亂,“很多人直接回家不干了”。
其實,東小口的拆遷在北京并不是個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廢品回收站的聚集地就開始向城外轉移,從三環到現在的五環、六環,均是出于城市擴張的需要,政府也從來沒有對這一產業進行過統一規劃。”環保組織——“自然大學”的研究人員陳立雯表示:“回收產業貌似已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朝陽產業”之痛
垃圾回收和再資源化利用的產業被稱為“靜脈產業”、“第四產業”。它的實質是通過對垃圾進行再循環和資源化利用,最終使自然資源退居后備供應源的地位,使自然生態系統真正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
據統計,全國目前有各類回收企業6000余家,回收網點15萬個。每年有50多萬噸廢鋁、40多萬噸廢銅、20多萬噸廢鉛通過該系統被回收。
“但這個產業長期以來,存在不少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循環經濟與環境評估預測研究中心副主任、長三角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浙江)院長杜歡政將從事廢品回收行業的人稱為“農民游擊隊”,“他們都是自發組織,聚集在城鄉結合部,隨著城市的擴展而外遷”。
正因如此,在我國,廢品回收行業呈現出“散”和“亂”的特征,因回收行為不規范、市場秩序紊亂、二次污染問題突出、政策法規不健全等問題而備受詬病。
北京師范大學資源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資源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劉學敏就指出,由于違法成本太低,廢品回收的地下黑作坊太多,對于有著較高殘值的廢棄物,私拆濫解的現象非常嚴重。
“如果不將他們收編為正規軍,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將永遠面臨‘垃圾圍城’。”杜歡政指出。
加強規劃與體系建設缺一不可
專家指出,廢品回收產業一頭連著城市垃圾,一頭連著資源再利用的企業,其重要性亟須引起政府重視。但現狀是,該行業主要是依靠市場管理,政府參與度非常低。
劉學敏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長期以來,我國很少對廢品回收行業的空間布局作出有效的長期規劃,因此,未來相關部門必須在城市建設時就將其用地納入到規劃。
“提供穩定的經營場地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陳立雯也認為,廢品回收行業的用地以租賃為主,并沒有得到相關主管部門的批準,這一問題亟須解決。
杜歡政則認為,在政府加強對這一產業進行規劃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垃圾的源頭進行分類,達到垃圾的減量化,建立和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杜歡政還表示,未來應通過龍頭企業來收編“農民游擊隊”的方式,將數量眾多的廢品回收散戶納入到國家的規范管理體系。“這需要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努力。”
“要通過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對廢品回收市場進行規范,使違法者無處遁形。”劉學敏認為,有關部門同時應完善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刺激和鼓勵人們使用再生資源,促進廢品回收行業的健康發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