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抓住時機快速增長 孕育重大轉型
當前,不容樂觀的環境形勢、公眾改善環境質量的迫切要求交織在一起,形成環保產業發展的巨大內生動力,并成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穩增長調結構的新引擎——
7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
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既要有政策支持,更要創新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包括民間資本積極參與。
一、推動節能環保和再生產品消費。
二、提升產業技術裝備水平。
三、加快節能環保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污水管網等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開展綠色建筑行動。
四、營造有利的市場和政策環境,健全法規標準,完善價格、收費和土地政策。
五、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力度,繼續安排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支持重點企業實施節能環保項目。
7月26日,為期4天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在北京國展閉幕。展會期間,資本市場上環保板塊走勢強勁,中電環保、開能環保等多只個股出現漲停。事實上,今年以來,盡管大盤孱弱,但環保板塊卻“風景這邊獨好”,碧水源、龍凈環保、桑德環境、國電清新等上市公司股價不斷創出新高。
在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看來,環保產業既是掃清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環境約束的“清道夫”,更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引擎”,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光明的發展前景。
加速駛入“快車道”
當前環境質量改善的強烈需求是環保產業加快發展的巨大內生動力
記者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上見到恒堅水務咨詢有限公司總裁John Robinson時,這個“中國通”正忙著用一口流利的中文,推介美國企業的雨水凈化技術。他希望借助展會平臺在中國巨大的環保市場上分到一塊“蛋糕”。
“當前環境形勢嚴峻,這是環保產業發展原生的動力。”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表示,目前我國大氣、水、土壤等幾乎所有環境要素領域都出現問題,亟須盡快改善。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已成為共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融合、不斷提升的環境管理目標,與不容樂觀的環境形勢以及公眾改善環境質量的迫切要求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環保產業發展的巨大內生動力。
如果說改善當前環境質量的強烈需求是內因的話,那么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則為環保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提供了好的外部機遇。
在全球范圍內,環保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重視,環保產業被視為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環保產業占GDP的比重越高,單位GDP的能耗和資源環境消耗越少,經濟結構就會更“綠”。
“過去提發展環保產業,更多是從為環境質量改善提供物質支持和技術保障的角度出發,總是和公益事業聯系在一起。”趙英民強調,如今明顯不同的是,從國家的決策層面來說,環保產業已經被列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引擎。
“十一五”以來,我國環保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年增速保持在15%至20%。進入“十二五”,我國密集出臺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等一系列重大環保規劃,這些規劃覆蓋了污水處理、大氣治理、固廢處理處置以及環境服務等環保產業的重點領域,為環保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開拓了廣闊空間,也為環保產業保持年均15%至20%的復合增長率創造了有利條件和堅實基礎。
據預測,到2015年,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到4.5萬億元,其中環保裝備和環保服務業產值將分別達到5000億元。“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環保投資需求約為3.4萬億元。有專家認為,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環保產業市場之一,并對全球綠色經濟的發展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孕育重大轉型
政府應把著力點放在釋放和刺激市場需求,解決金融服務等體制機制瓶頸問題上
當前,環保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仍然較低、環境產業層次不高、市場規范不夠、參與國際競爭能力不強,影響和制約我國環保產業健康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因素尚未根本解決。
在趙英民看來,加快發展環保產業,首先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在此基礎上,政府可集中解決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解決體制機制瓶頸問題。
專家表示,制約環保產業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仍有賴于體制機制的理順。比如環保產業投融資機制不順暢,資本望而卻步。環保投資具有初始性投資高、投資周期長、低風險、低收益、回報長期而穩定等特性,而環保產業投融資手段單一,金融領域甚至沒有專門的環保放貸類別,環保項目難以獲得融資。
“要真正做大環保產業這塊‘蛋糕’,政府更應該把著力點放在如何有效刺激需求、拓展市場空間上。”趙英民說,“比建環保產業園區、發展環保裝備制造業更重要的是如何釋放需求。”
目前,我國環境管理制度正在孕育著重大戰略轉型,即從污染物排放消減控制轉向環境質量控制與改善為管理目標,這將給環保產業帶來極為深遠的變化。“未來不能只考慮4個約束性減排指標是否完成,而要考慮環境改善的綜合效益,將直接促使環保技術和環保產業的融合發展。”趙英民說。
做大市場蛋糕
環保企業不再滿足于賣設備,而是定位為提供環境問題綜合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許多環保企業早已不再僅僅滿足于賣設備,而是把自己定位為提供環境問題綜合解決方案的供應商。這正是環保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的一個重要方向。
桑德環保集團投資部經理王惟銳告訴記者,他們不僅做BOT(建設—運營—移交),還發展到ROT,將一些已經建成、但缺乏后繼維護的項目買過來重建,然后運營—移交。對于環保產業,“交鑰匙”式的一錘子買賣并不能滿足要求,后期的運營、維護更加重要。環保部的調查也表明,污水處理廠的BOT模式比“交鑰匙”模式的有效運營率要高出20%。
但是,采用BOT模式資金沉淀量大、周期長、回報慢,影響企業投入再生產。如何通過金融創新,為環保產業提供特別安排,盤活資金存量值得研究。環保產業不是暴利行業,如何引導海量的社會資金長期投資于環保產業,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務,而這恰恰也正是金融行業的商機所在。
此外,我國環保產業仍存在研發能力薄弱、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一些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仍依賴進口。許多企業寧愿坐等國家對排放控制的新要求出臺,然后再去花錢買國外技術占領市場,也不愿預先在研發上進行投入。
要扭轉這種局面,亟須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環保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目前,環保部正鼓勵、支持環保企業與科研機構形成優勢互補的環保技術聯盟,加強環保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和信息共享。
廣東慧信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銘卓坦言:“當下環保產業很熱門,很多企業都想涉足,但大多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難以在行業立足,而很多為研究而研究的環保技術難以轉化為生產力。應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開發真正適用的技術。”
環保產業具有政策導向型的特點,但更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趙英民透露,環保部正與財政部探討如何進行“財政后補貼”,政府告知需要什么技術,誰能研發出來并達到要求,再給誰補貼,而不是讓企業養成對財政補貼的依賴,喪失自主投入研發的積極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