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霾"軍令狀"給地方官戴"緊箍咒"
外媒援引中國國家媒體的報道稱,中國已為各省份設定將大氣污染程度降低5%至25%的新目標,此舉凸顯出政府對于公眾不滿情緒來源之一的擔憂。
據英國《衛報》網站1月8日報道,新華社援引環保部的話稱,根據此項新規,北京、天津、河北都必須使對健康極為有害的PM2.5年均濃度下降25%。
中國的商業之都上海以及中國東部的江蘇、浙江、山東和山西必須將PM2.5的濃度降低20%。廣東和重慶需達到的減量目標為15%,內蒙古需達到的減量目標為10%。
《中國日報》稱,國務院正在考慮制定一項衡量各地政府治理空氣污染進度的評價體系,未能達到既定目標的地方政府將被“通報批評”。
隨著愈加富裕的城市居民開始反對使中國空氣、水和土壤遭受污染的不惜成本的經濟增長模式,中國領導人愈加關切城市空氣質量問題。
政府部門已投資各類項目治理污染問題,并授予法庭在重大案件中判處死刑的權力。
然而,由于地方政府通常依賴污染企業上繳稅款,各地的執法力度一直參差不齊。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9日報道稱,在中國領導層努力應對日益嚴重的霧霾之際,中國31個省(區、市)已簽署一份在未來4年內防治空氣污染的責任書。
環保部7日發布聲明稱,根據一項應對大氣污染的長期計劃,到2017年,11個工業化程度高且經濟發達的省(區、市)已根據各自污染程度,確立了將PM2.5年均濃度降低10%到25%的目標。
上述目標是對國務院去年9月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作出的細化要求。此舉顯示出,北京正在敦促地方政府為應對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承擔更多責任。
該聲明稱,國務院將每年對各省(區、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和任務措施完成情況進行考核,環保部將“約談”未通過考核地區的有關負責人。
綠色和平組織成員黃薇(音)稱,環保部此前已運用過類似方法來應對污染問題,但收效甚微。她說:“如果各級政府不認真執行這些目標,霧霾問題只會日益嚴重。”
中國氣象局此前稱,2013年全國平均霧霾日數創下了1961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9日報道,中國31個省(區、市)簽下治霾“軍令狀”,分別確立可吸入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幅度的目標。
受訪的學者指出,京津冀和長三角都是工業燃煤重地,能否達標取決于官方的執行力度。地方領導簽下治霾“軍令狀”,也就是戴上了“緊箍咒”,若不能達標,領導就要被追責。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表示,簽下“軍令狀”的地方官員要保住“烏紗帽”,便會積極推進目標達成。
潘小川指出,北京市政府治霾采取了很大力度,并獲得中央的支持。過去一年京津冀周邊的污染企業受到整頓,自入冬供暖以來,北京總體上空氣質量比去年好轉,說明已見初步成效。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分析,官方制定了很高的減排幅度,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對排放源頭進行有效的識別,從而進行整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