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成立國家綠色銀行 建立市場化環保投資體制
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集中爆發,但治理主要集中于行政手段,作用有限。其實,完全可以借鑒環保先進國家的經驗,運用金融手段,例如成立國家綠色銀行。
行政手段空間有限
當前我國環境治理主要集中于行政手段,例如機動車尾號限行、強制執行節能減排指標等。短期內行政手段容易看到成效,但長期來看存在著諸多弊端。首先,不少地方政府還處在盲目追逐GDP增長的階段,環保行政監管不到位、行政處罰缺失等現象屢見不鮮;其次,行政手段的社會成本居高不下,無法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工程,短期內很難看到經濟效應,這個特點造成其償付能力有限,有礙資金的籌集。這就需要拓展環境治理項目的融資渠道,調動社會與企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社會資金吸納到環保中去。在具體操作上,我們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市場化的環保投資體制,吸納私人資本進行環保投資,做大做強環保產業。
現有金融體系不夠“綠”
金融應當服務于實體經濟,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在支持環保方面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綠色信貸等環境經濟政策正處在積極發展時期,但政策本身效力級別不足,綠色信貸概念和統計口徑混亂,與綠色信貸配套績效評價標準和行業環保績效評價指南等技術性政策缺失,鼓勵性和補貼性的優惠綠色信貸政策不足,法律責任和監督制約機制缺位,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制約,中國綠色信貸政策體系亟須完善。
早在2002年10月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就在倫敦召開的國際知名商業銀行會議上,提出了一項企業貸款準則。這項準則要求金融機構在向一個項目投資時,要對該項目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桿促進該項目在環境保護以及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該準則被稱作《赤道原則》。
作為首批接受《赤道原則》的跨國銀行,匯豐、花旗和渣打3家大型國際銀行都在決策層次設立了綠色信貸專責機構。例如,匯豐集團董事會專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花旗集團設立了環保和社會風險政策審查委員會。相較之下,國內商業銀行的步伐滯后較多,只有少數銀行開展了綠色金融業務,如興業銀行成立了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的可持續金融室,并成立了以行領導為首的赤道原則領導小組,將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納入銀行發展戰略;招商銀行成立了總行綠色信貸領導小組和綠色信貸工作小組,但其工作人員均為公司銀行部、信貸管理部和授信審批部的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兼職。此外,國內商業銀行普遍存在缺乏環保專業人才的現象,而專職機構及專業人才的缺失,阻礙了綠色信貸的發展。
另外,政府也沒有出臺有關商業銀行支持綠色信貸的獎懲方案,而銀行是否參與環境污染治理,還取決于銀行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決策。因為銀行是自主經營、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而不是公益性組織,所以很多情況是經濟利益而非環境因素來影響銀行的經營。與此同時,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項目卻仍然能得到銀行的貸款支持,根本原因在于這些項目具有較好的盈利預期。而商業銀行在支持環境產業發展上沒有相應的優惠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環保產業的技術革新,最終影響到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相較于國際同行,中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制度環境仍待進一步改善。我國應設立國家綠色銀行以促進企業積極主動開展環保工作。
應環保部與央行合作構建
作為綠色銀行體系服務的對象,環保和生態文明建設涵蓋的領域非常廣,其相關項目既有公益性的,也有盈利性的。此外,生態環境還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國家應當作為主體承擔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任。所以,國家綠色銀行應當作為一家政策性融資機構,兼具財政性融資機構與市場性融資機構的特點,籌集和調動境內外資金向國家環保項目投資,促進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
構建國家綠色銀行應由國家環保部與央行合作開展,打通環保與金融活動之間的信息通道,建立完善的項目環境評價體系,建立將環境影響而非項目利潤放在首位的評審機制,探索發展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業務;發揮國家政策性銀行的融資優勢,為地方政府及環保企業在環境污染治理上提供資金渠道;為環境治理增加市場化手段。
資金來源先靠財政撥款
國家綠色銀行作為一家政策性銀行,國家財政撥款將是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環境形勢嚴峻,國家應加大在環保上的投入,將這部分資金放入國家綠色銀行進行市場化操作,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和項目的環境友好度。利用財政擔保及國家優惠政策,國家綠色銀行可以依靠國家信用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如發行綠色銀行債券或吸收地方政府環保稅費存款。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吸收國外資金解決國內環境問題。
綠色銀行可從事四類業務
國家綠色銀行的目標是幫助解決環保問題,所以在項目選擇上應杜絕給高能耗、高污染項目融資。在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國家綠色銀行還可以提供咨詢服務,為環保項目提供規劃及專業化意見。具體可分為以下四類業務:
一、地方政府環境治理工程。
根據世界銀行2007年發布的報告,我國每年由于大氣污染與水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約占GDP的5.8%。根據《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提供的數據,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0%。可見,這方面的資金需求量還是很大。
二、環保技術創新項目。
環境技術創新是解決污染問題的關鍵。在令人關注的大氣污染治理方面,脫硫、脫硝、除塵及脫汞技術是目前研究的重點;污水、污泥處理技術對于治理水污染有很大幫助;還有垃圾處理技術、工業固體廢棄物再利用技術等。鑒于商業銀行眼下更關注項目盈利能力,有必要讓政策性的綠色銀行來推進技術革新,并通過銀行自身渠道促進環保技術轉化工作。
第三,環保產業項目。
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環保行業是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產業,而目前我國大量資金流向了房地產等高利潤行業,節能環保產業在融資方面處于劣勢。應由國家綠色銀行給予優惠貸款支持,促進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第四,清潔發展機制項目。
2020年,全球碳排放市場規模將達3.5萬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的市場規模。2011年,我國的碳排量占世界27.5%,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是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市場最大的碳信用提供方。截至2012年11月,中國已有2676個CDM項目在聯合國登記注冊,占項目總量的51.9%。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世行國際金融公司指出,中國有大量的節能減排項目,有非常巨大的節能潛力,但是由于中國整個金融部門,以及中國整個行業對這個領域缺乏理解和認識,所以融資已變成這個行業發展的瓶頸。國家綠色銀行通過其自身優勢為相關的節能減排項目提供融資服務,搶先占領市場,就能為將來的碳金融時代做好準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