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怎樣走出十面“霾伏”? 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代表委員名片】
童萬俊代表:全椒中學校長
關友江代表:鳳陽縣小崗村村委會主任
武瓊宇委員:致公黨安徽省委副主委、省衛生廳副廳長
去年以來,霧霾頻頻來襲。氣象部門數據顯示,去年全省平均霧霾日數達60天,為有氣象資料記載以來最多。尤其是去年12月份以來,包括我省在內的多個省份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省城合肥局部區域甚至PM2.5“爆表”。如何有效遏制霧霾頻發,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
觀點一: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綠色GDP
童萬俊代表認為,霧霾頻發與產業結構不合理有關聯,主要是工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合理。根治霧霾,亟須轉變經濟發展觀念,優化工業、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加速發展水電、太陽能等新興能源產業,促進能源供應多元化,把煤炭消費逐漸減下去,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空氣污染物的排放。
童萬俊建議,各地將調結構、轉方式作為治理大氣污染的重中之重,即使短時間降低經濟發展速度也在所不惜,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對帶污染的GDP說“不”。對霧霾嚴重的城市,應將霧霾治理成效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建立霧霾治理考評獎懲制度,促使地方主要領導真正將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長效治霾。
觀點二:綜合利用秸稈瞄準源頭防霾
關友江代表認為,秸稈焚燒是造成霧霾天氣的禍首之一,但秸稈焚燒常常禁而不絕。隨著農村發展,農民大多用電、液化氣等取代秸稈作為生活燃燒物,秸稈無處可用,只能焚燒。據了解,使用新型農業機械可以在收割時直接將秸稈粉碎還田,既可以減輕禁燒壓力,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農業收成。但新型機械比目前使用的機械成本相對要高,農民大多不愿意使用,推廣困難。建議政府部門加大補貼,鼓勵農民使用新型機械,從源頭上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實現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雙贏”。
關友江建議,秸稈綜合利用有多種途徑,如秸稈飼草加工,將秸稈擠絲揉搓加微生物處理,使之變成優質飼草,不僅使秸稈焚燒難題迎刃而解,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秸稈還可以作工業化用途,生產燃料乙醇、輕質墻板等。但這些都需要政府部門扶持相關產業發展起來,讓農民看到秸稈渾身是寶,舍不得焚燒,從而消除產生霧霾的一大源頭。
觀點三:區域聯動治理強化執法權責
武瓊宇委員認為,今年起,安徽打響“呼吸保衛戰”,《安徽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出臺,長三角地區也已建立防治協作機制。但驅霾絕非一日之功,必須防治并舉。在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強化重點污染源控制、推廣清潔能源的同時,應注重推進聯防聯治。
武瓊宇建議,借鑒京津冀聯合治霾思路,在全省建立霧霾治理聯動機制,制訂實施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區域性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統籌區域環境容量和資源配置,健全利益決策和協調機制,包括重大環保項目統一規劃建設機制、區域大氣環境聯合執法監管和污染事件應急處置機制、跨界污染防治協調處理和聯席會商機制。可從省級層面加強立法工作,科學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同時賦予環保等部門有效執法權責。有條件的地方可成立環保公安分局,將環境執法納入公安執法體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