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重金屬污染修復破題 鎘米問題有望解決
針對我國南方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的狀況,我國政府正組織專家進行科技攻關。中國農技推廣理事會副理事長何飚22日對記者表示,通過“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應用技術”,我國稻米產區“鎘米”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22日下午,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中國高科農產品會科技成果轉化協作工作委員會發布相關研究結果稱,經過科技部、環保部、農業部、中國科學院等部門和研究機構的努力,我國已在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應用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在廣東、湖南等省份開展了修復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降低農作物重金屬含量的試驗示范。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食品與園藝學院副院長聶呈榮介紹,多年的大田應用試驗及生產示范證明,該項技術可使作物正常生長,降低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
監測數據顯示,在中輕度污染的稻田土壤里,稻米重金屬鎘含量降低幅度達23-57%,達到安全稻米的標準,有望徹底解決長期困擾部分稻米產區的“鎘米”問題。
去年5月下旬,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公布2013年抽檢結果,有120批次鎘超標大米,其中由湖南廠家生產的多達68批次,涉事廠家來自湖南14個市州中的8個。
據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潘根興介紹,土壤關系著食用大米的品質,水稻自身的獨特的水稻“基因”,也影響著水稻米粒吸收土壤中特殊物質的能力,而其中稻米對于鎘污染的吸附作用明顯強于玉米、大豆等其他的作物品種。
此前環保部公布的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全國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在5000萬畝左右。受污染的重點區域,都是過去經濟發展比較快、工業比較發達的東中部地區,包括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湖南等地。
調查顯示,華南地區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長江三角洲地區有的城市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
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教授秦明周等人的研究發現,開封市黃河灘區土壤汞(Hg)的潛在生態風險達到強烈水平,鉛(Pb)在重金屬綜合潛在生態風險的貢獻率高達50.5%。
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質在農作物中積累,并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發各種疾病,最終危害人體健康。鎘的毒性較大,它對身體危害最嚴重的是結締組織損傷、生殖系統功能障礙、腎損傷、致畸和致癌。而最新研究成果還表明,鎘能引發人類乳腺癌。我國鎘大米標準規定值為0.2mg/kg。
環境保護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日前表示,“與大氣、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們的土壤污染治理幾乎沒有起步,總體差距較大。但一旦市場打開,規模將遠遠大于大氣和水污染的治理。”
莊國泰介紹,資金、法律、技術,是土壤污染防治面臨的三大難題。在設計該行動計劃時,首先面臨的是防治資金從何而來。“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的資金量非常大,至少需要上萬億、幾十萬億的投入才行。”
研究顯示,污染土壤修復治理資金需求巨大,如荷蘭2000-2009年土壤污染修復成本為3.35億歐元/年,其中政府投入為1.6億歐元/年。根據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土壤保護成本:土地可持續管理成本:場地修復成本工,基本上是1∶10∶100的關系。
根據國務院的安排,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國土壤環境狀況,建立嚴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保護制度,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勢頭,確保全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點位達標率不低于80%。對全國60%的耕地和服務人口50萬以上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開展例行監測;力爭到2020年,建成國家土壤環境保護體系,使全國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