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擬建大型大氣環境模擬艙
“我們對大氣的復合污染有一定認識,但還有很多過程沒弄清楚,因此要更加重視研究的完整性。”上周末在京舉行的“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大氣污染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首席科學家賀泓研究員透露,我國將通過建立大型的大氣環境模擬艙,為環境研究和灰霾治理提供一個重要平臺。
賀泓介紹,在成霾污染過程中,二次生成細顆粒物可占PM2.5的60%至70%以上,而氣態前體污染物如何在大氣中快速轉化形成二次細顆粒物,是我國大氣灰霾研究的前沿和挑戰性科學問題。我國目前擬建的大氣環境模擬系統,主要以大氣光化學模擬艙和大氣氣溶膠模擬艙為核心,可在艙內模擬我國實際大氣污染狀況下的二次污染物形成過程,揭示大氣二次污染形成機制。同時可把外場觀測和模擬研究形成一個閉合實驗體系,從而建立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氣污染預測、診斷及控制決策模型。據了解,中科院2010年曾申請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氣環境模擬系統”,并被列入備選項目。
在論壇上,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透露,北京2月霧霾的一個重要特點是PM2.5中硫酸鹽濃度比例下降,但硝酸鹽比例上升很快。“這說明,目前脫硝的環保措施亟須加強,鋼廠、水泥、平板玻璃和重化工等須全面脫硫、脫硝和除塵。”
論壇現場還公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對74個城市2013年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分析后發現,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夏秋季節頻繁出現PM2.5和臭氧雙超標,其中京津冀地區PM2.5年日均濃度達到國家標準的2.93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