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江陰聯手治理跨界污染
晴朗的天氣,藍天白云觸目可及,林立的廠房間綠草如茵,穿梭其間,幾乎沒有置身化工企業的感覺。這是近日記者在江蘇省常州市濱江經濟開發區見到的情景。
然而,五六年前,這里卻是另外一番光景:天空灰蒙蒙的,到處是刺鼻性的化學氣味,附近村民都不敢開窗。
由于地處常州市與江陰市的交界處,這一區域的污染治理牽涉面廣、難度大,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常州市與江陰市建立起了跨區域環境聯動機制,打響了化工行業廢氣整治的攻堅戰。
一衣帶水,分別做好自家事
桃花港河位于常州市新北區與江陰市交界處,桃花港河以西、338省道以南為常州市新北區春江鎮圩塘綜合工業園區和圩塘集鎮居民區,338省道以北為常州市濱江化學工業園區;桃花港河以東為無錫市江陰石莊化工區。
交界區域化工企業較多,為改善這一區域環境質量,常州市與江陰市首先各自開展了化工園區整治工作。
江陰市于2013年開始啟動臨港經濟開發區石莊化工園區環境綜合整治,市環保局會同璜土鎮對園區企業逐一進行排查,在規范企業廢水排放的同時,開展廢氣專項整治,園區內嘉盛新材料、富菱化工、阿爾法瀝青、大洋固廢等化工企業均建成了治理技術先進的廢氣收集焚燒處理裝置,有效減少了化工廢氣污染。今年在整治工作中,又對13家企業提出了19項廢氣治理整改任務,進一步加強對廢氣尤其是無組織排放的有毒及惡臭氣體的收集和處理。目前,已經完成廢氣整治任務5項,開工建設4項。
而常州濱江化工園區則從2009年就展開了綜合整治工作,由市、區環保部門會同專家組成4個核查組,到每個化工廠現場進行全流程核查,查找企業存在的各類問題,對在產的81家化工企業下達了“一廠一策”的整治任務。常州市環保局和新北區政府聯合投資建設了濱江化工園區大氣自動監測站,對園區內的主要特種污染物實行24小時實時監測和預警。2011年濱江化工園區全面推進落后企業的關停并轉。到2013年6月底,累計關閉化工企業35家,每年減少污水排放排放66萬噸,減少VOCs排放約570噸,減少固體廢物排放3600噸。
交叉檢查,協助管好他家事
在兩地各自開展化工園區整治的基礎上,2013年3月,常州新北區下轄的春江鎮和江陰市下轄的璜土鎮建立了跨界廢氣聯防聯控協調機制,具體包括聯合執法制度、信訪聯動機制、聯合環境監測、聯席會議制度、學習交流機制等。
記者在兩鎮政府聯合下發的《關于建立桃花港河沿線跨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的通知》中看到,雙方開展企業互查工作,由一方確定檢查企業名單,另一方人員陪同檢查,以交叉檢查的形式,有目的、有重點地對重點區域開展檢查,對環境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切實改善環境質量,互查頻率不少于每月一次。每次行動后,雙方環保部門各自跟蹤督查企業整改情況,確保整改措施落實到位,并互通信息,將兩地查出來的環境問題以書面形式進行通報,對發現的重大環境問題予以曝光。
記者日前隨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環保分局以及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環保分局的執法人員來到了江蘇誠達石化工業有限公司檢查,執法人員先后檢查了生產車間、焚燒爐、儲罐等。
公司副總經理李國建介紹說,焚燒爐是2012年下半年建成投運的,總投資約400萬元,主要處理合成廢氣,目前一年的運行成本約200多萬元。在生產車間里,記者看到,幾個反應釜正在運行,每個反應釜的醒目處都張貼著一張表格,詳細記錄著負責人的姓名等。
一位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每個反應釜都由專人維護、管理,每一步操作都得按照廠里規定的工藝流程來,安全第一。
“在類似的企業互查過程中,我們可以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借鑒,學習對方好的管理經驗和工作方法,互相監督、共同提高。”江陰臨港開發區環保分局副局長胡運蘇說。
“聯防聯控機制是一種積極的探索,有助于從源頭上防控,解決跨區域污染問題。當遇到區域環境信訪問題的時候,我們不是相互推諉,而是積極溝通,協作解決環境問題。”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環保分局局長丁文競表示。
據悉,在江蘇省環保廳和蘇南環保督查中心的推動下,目前這一機制上升至市(縣)層面,并進一步延伸至水環境治理方面。機制內容也進一步豐富,包括定期聯席會商、信息互通共享、聯合監測采樣、聯合執法監督、質量變化預警、協同應急處置、協調處理糾紛、開展后督察工作等8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