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要雷霆之怒,更要雷霆一擊
“截止5月底,福建全省環保部門共向各級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95件,除廈門、泉州、寧德外,其他市本級環保局都是‘零蛋’,莆田市區縣都是‘零蛋’,是這個地方沒有涉嫌犯罪的違法排污案件嗎?那為什么省環保廳一查就有移送案件?”在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省環境保護廳黨組成員、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許碧瑞針對部分地區“零移送”,如是發問。(6月5日東南網)
目前,環境污染案件的查處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考驗各地環境治理力度的試金石。顯然,福建部分縣市出現環境污染“零移送”,省廳檢查卻漏洞百出,是治污不及格的表現。面對這一奇葩的成績單,省廳官員不避諱家丑,強烈譴責地方干部的不作為,展現了環保官員應有的錚錚鐵骨,值得點贊。
然而,譴責雖讓市縣干部顏面盡失,卻并不是敦促整改的“強心劑”。想想看,對于大氣、河水等明面上的污染,群眾拿眼睛都能測出來,有關部門卻視而不見,背后怎能會沒有貓膩?倘若,執法力量、裝備、能力、水平不行,可以培訓、提升、改進。但思想出問題,主動上不作為,卻不是靠幾句譴責,能解決得了的問題。罵急了,也頂多只是迫使相關部門找幾個替罪羊,來一個“零的突破”。
俗話說,“罵的不疼,打的流膿。”對環境污染“零移送”,譴責不如問責。譴責即使言語再犀利,但在紛繁復雜的利益糾葛面前,也只是耳邊風,最多只是臉面無光。而問責卻不同,能夠出現“打倒一個,教育一片”的效果。試想,看到一個同僚被處罰,甚至是烏紗帽不保,其他環保干部能不受驚,甚至主動斬斷與污染企業的默契關系么?
事實上,治理環境污染,決不能只圖靠口頭痛快,而是要在雷霆之怒后,有雷霆一擊。否則,再嚴厲的憤怒,都是在撓癢癢。因此,有關方面絕不讓問題停留在譴責階段,一方面,要加大抽查的力度,不給污染留死角,不讓漏網之魚有運作的空間。另一方面,有關方面必須要給出現監管燈下黑的領導干部,予以嚴厲問責,讓地方環保官員不敢充當污染的保護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