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17日上午,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遙感調查與評估項目領導小組會議暨成果匯報會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和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出席并發表講話。
“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遙感調查評估”于2011年開始實施,從國家、典型區域和省域三個空間尺度,對全國生態環境開展調查評估。調查空間范圍涉及全國除港、澳、臺外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綜合利用了20355景國產環境衛星和國外衛星遙感數據,在全國實地調查與核查了11.45萬個樣點,5333樣方觀測,來自中科院、環保部等部門的139個單位參與了工作。
白春禮說,項目在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特征、“一張圖”系統研制、基礎數據積累、評估方法構建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果一方面可以為我國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決策提供科技支撐,另一方面還可以為我國下一階段開展常規性的生態國情調查提供基礎數據、參照系和方法論。
白春禮指出,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高度的復雜性。我國生態環境區域特征明顯、類型多樣;生態環境問題形成原因復雜,既有氣候變化的影響、自然環境的演變,又有人類活動的影響,更加迫切需要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與集成創新,進一步加強與部委的優勢互補和協同創新,發揮集團軍作戰優勢,共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白春禮說,項目匯報會既是對前期部院科技合作項目的總結,同時也標志著院部科技合作的新起點。希望雙方能夠對該項目的實施工作進行總結,為深化院部科技合作、開展生態文明科技創新提供可以遵循的思路。
對于未來雙方進一步深化成果應用,白春禮建議,一是要高度重視基礎數據的質量、評估方法的科學性以及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在數據可靠、評估科學的前提下,縮短調查、評估的時間,確保結論的時效性,適時啟動下一階段的全國生態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二是要加強項目成果的總結和轉化,注重發揮國家科技智庫作用,服務國家生態保護需求,支撐國家重大生態保護戰略。
周生賢在講話中說,在既有成果的基礎上,亟須做好數據的整理和判斷,要進一步突出重點、提取要點,使得研究成果能夠供更多的人參考和使用。“現有的研究工作不能停,關鍵是做好數據的提煉。”他指出,項目的成功離不開中科院的技術支撐。在長期的環保實踐中,尤其是在遇到一些重大環境問題和困難時期,中科院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未來院部之間的科技合作一定會越來越多。
在中科院和環保部的共同支持和多方協同努力下,“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遙感調查評估”項目在兩年多的時間里,集中組織了遙感、地理、生態、環境等諸多學科,共3000多名科技人員聯合攻關、集成創新。
據悉,中科院和環保部一直以來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雙方在灰霾成因與控制、水體環境治理、土壤污染調查、生態功能區劃、生物多樣性保護、POPs履約、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建設等領域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