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環境,靠舉措更要靠人心
6月24日,合肥市四里河路以西一列火車從沿線整理一新的鐵路駛過。自 “三線三邊”環境整治行動開展以來,該市廬陽區把轄區內19.7公里鐵路沿線環境整治及綠化提升作為重點,共出動人力12000人次,清理各類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近5000噸,綠化面積32.49萬平方米,使鐵路沿線的面貌煥然一新。(6月29日 《安徽日報》)
一說到旅行,很多人便把它跟火車聯系在一起。長長的列車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和朋友談天說地,還有一路上的風景。但在鐵路沿線,我們目及之處是青山綠水,但沿線上卻有著很多乘客或居民制造的垃圾,這無疑給環境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有的影響到行車安全,這似乎有點大煞風景。
一直以來,環境問題的突出是我們整個國家面臨的難題。不光是鐵路沿線,城市街道、工業廠區、河流湖泊等等都面臨著環境污染的威脅,于是與污染作斗爭成為了一場艱苦的戰斗。鐵路沿線的居民和建筑并不是很集中,但19.7公里的鐵路沿線,竟清理了各類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近5000噸,究其原因,一是長期無人問津,第二個是沿線居民和企業并缺乏環保意識,總以為公共土地可以隨意亂扔。而后者顯然是主要的。
然而這只是鐵路沿線。在其他區域,環境污染甚至更加嚴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追求的是高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一直被當成這一“中國奇跡”的犧牲品。近年來城市污染正成為越來越受重視的環境問題,早在2005年國家環保局的報告中就將環境污染邊緣化列為第一大問題。而罪魁禍首確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因此整治這些垃圾已經不能再推了,而且必須花大力氣。
整治環境污染,提升綠化面積是一件造福后代、大有裨益的事情。但為之付出的代價卻讓我們瞠目結舌。一個紙碗、一個塑料袋并非難事,但積少成多,當垃圾一堆堆地分布,土壤一寸寸被侵蝕,整治起來所花的人力物力便讓人吃驚。這些巨大資源因為人們環保意識的薄弱而得到浪費,也折射出人類對環境犯下的累累罪行。
從根本上講,除了相關部門花費巨大代價進行環境整治外,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舉止投足和環保意識進行反思。不隨地丟棄,不“各人自掃門前雪”,環境的整治就會少花很多功夫。這是眾所周知的“13億算術”。畢竟人類需要發展,我們不僅要考慮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要兼顧子孫后代的福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